中国黑防联盟

2022年温湿度记录,太阳即将休眠是真是假

中国黑防联盟 百科知识 2023-10-16 22:43:44 2

本文目录一览

  • 1,太阳即将休眠是真是假
  • 2,复兴号全面实现自动化了吗
  • 3,大堡礁过十几年会消失吗
  • 4,什么时候立秋2018
  • 5,水华是怎么形成的
  • 6,水华是如何形成的

1,太阳即将休眠是真是假

科学家警告称太阳将在2030年“休眠”,太阳活动大幅度下降,这也意味着到达地球的热量会大幅度下降,有可能进入“小冰河期”。科学家扎尔科夫的研究发现,太阳活动的第25周期在2022年达到峰值,也就是接下来的7年会特别热,但之后就会逐渐变冷,直到入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后,太阳活动将减少60%。上一次发生这样的“小冰河期”是公元1645年至1715年,英国大部分河流结冰,其他地区的温度也相对下降了许多。
是真的,但是不用担心。“太阳活动将下降60%”——请注意【太阳活动】下降60%,并不等于【太阳温度】下降60%,更不等于【地球温度】下降60%。根据zharkova教授开发的太阳活动模式预测,2030-2040年太阳活动将进入衰减期,但这是太阳磁场和太阳黑子的活动衰减,并不是“太阳休眠”,也不能证明地球即将进入小冰期!
可能休眠这个词用的不是很准确吧,我们从中文的角度上想听起来像是太阳要熄火一样,其实不是,这个休眠只是指太阳表面的活动减弱了。
不确定信息是否准确但休眠期和活动期都是相对而言的,影响的是太阳表面的黑子数量等,不是说太阳休眠了就不亮了另外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太阳休眠了其实是好事,太阳磁活动减少了(黑子就是磁活动的产物,磁活动吸收热量,周围温度降低,虽然绝对温度不低但是比周围低,所以看上去是黑的),抛射出来的高能粒子也就少了,对人造卫星及无线电通讯的干扰都变小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好,大概就是看到极光的机会少了吧……
感觉不可信啊,现在的科学家连地球上的地震都预测不准,怎么可能准确预测太阳的休眠呢?由于历史上有记载上一次发生这样的“小冰河期”是公元1645年至1715年,英国大部分河流结冰,其他地区的温度也相对下降了许多。所以个人认为太阳休眠是事实存在的,但是新闻上预测的太阳休眠的时间是不可信的。

太阳即将休眠是真是假

2,复兴号全面实现自动化了吗

与高铁建设相比,“复兴号”受到的关注明显更高,几乎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名动世界。2017年5月26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双向首发,并实现350公里的运营时速。时隔6年后,中国凭借“复兴号”重新夺回高铁运营时速最快的王冠。“复兴号标志着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特别是高速动车组已经走在世界先进行列。”陆东福说。“复兴号”大量采用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复兴号”设有智能化感知系统,并建有强大的安全监测系统,全车部署了2500余项监测点,能够对走行部状态、轴承温度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此外,还增设了碰撞吸能装置。“复兴号比和谐号监测点多了500多个,一秒钟可记录100万个数据。”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陶桂东说,京沪高铁单程1318公里,“记录的数据多达300多兆,相当于一趟存了200本《红楼梦》。”“复兴号坐着很舒服,火车上能充电、能WiFi上网,过隧道或列车交会时耳压也不大。”作为资深铁路迷,老徐说他乘坐过德国、日本等国的高铁,但“没有任何高铁的乘坐感觉比复兴号更好”。相对于“和谐号”,“复兴号”实现了全面自主化,“特别是首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表明中国具备设计制造满足世界各国不同需求动车组的能力。”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阳说。“复兴号”只是中国铁路全面变革、跨入新时代的一个缩影。2017年,中国铁路相继实现微信购票、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等诸多国外没有的智能出行方式,此外,还进行了民营控股高铁、常旅客会员服务、18个铁路局完成工商变更登记等多项改革。“2018年,铁路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中国智能高铁。”陆东福说。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京张高铁将首次应用自动化驾驶技术,配备了智能供电系统和高速铁路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列车运营、指挥、调度、故障监测等以往需要依靠人力进行的全流程工作,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完成。

复兴号全面实现自动化了吗

3,大堡礁过十几年会消失吗

截止到2012年,大堡礁的珊瑚已经消失了一大半,另外科学家预测,按照目前消失的速度,到2022年大堡礁的规模将比现在再缩小一半,并将丧失生物多样性环境。所以再过十几年大堡礁不会完全消失,但是如果不继续保护,面积会锐减。 要了解珊瑚为什么会消失,首先要了解珊瑚是怎么生长的。我们平常看到的是珊瑚礁,即珊瑚虫和藻类共生过程中不断分泌和堆积出来的碳酸盐骨骼,通过千年的沉淀,而最终形成珊瑚礁。珊瑚虫形成石灰质骨骼的原因在于珊瑚虫与大量的藻类:虫黄藻,互利共生,珊瑚为虫黄藻提供栖身之所;虫黄藻利用珊瑚虫的代谢产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珊瑚虫成生长,加速有机碳循环与钙离子沉淀形成珊瑚骨骼。另外还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泌到虫黄藻体外,为其他生物例如浮游动物提供营养。珊瑚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即使现在对全球气候是否变暖这个问题的还存在着争辩,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海平面在上升,海水的温度也在上升。珊瑚对温度的反应是极其敏感的,珊瑚的最适生长温度在18~20℃,当在低温下,16~17℃时,珊瑚虫会停止进食,13℃为致死温度。当温度过高时,与珊瑚虫共生的虫黄藻逸出,虫黄藻逸出导致没有珊瑚虫没有营养,最终导致珊瑚虫也无法生长,直接导致珊瑚白化。所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造礁珊瑚的生长或存活。珊瑚的白化是对温度最直接的反应,因为藻类离开了他们的住所,他们就白了。顺便带一句,珊瑚礁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它能够记录地球的温度变化,相当于一个体温记录仪。海水酸化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海洋的PH降低,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同样影响珊瑚的生长,海水的弱碱性有利于珊瑚利用碳酸钙形成珊瑚骨骼,而海水酸化会导致钙化率降低,再导致珊瑚生长减缓,珊瑚骨骼形成速度变慢,削弱其抵抗侵蚀、风暴破坏和敌害侵害的能力。天然海水的PH值稳定在7.9到8.4之间,珊瑚生长的最适PH值在8.1左右,当海水的PH值下降到7.8左右时候珊瑚就停止生长,当PH值下降到7.6时候,珊瑚便无法生存。有研究指出,海水的PH只在本世纪末将达到7.8,所以那时候珊瑚将停止生长,以至于消失。人为破坏即使现在人们对珊瑚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还是存在渔民炸鱼药鱼的现象存在,炸鱼以及药鱼对珊瑚的破坏是最直接的,大家都知道炸药的威力,在水下爆炸的时候直接导致珊瑚礁被炸的粉碎。其次,药鱼同样破坏珊瑚的生长,毒药里面的化学物质可以直接导致鱼类死亡,当然也可以直接导致珊瑚的死亡。另外,珊瑚采摘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国海南的渔民去西沙采摘珊瑚回来炼石灰,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行为了,但是现在依然存在着采摘珊瑚做工艺品的情况。据估计每年仍有30至50吨珊瑚被采集用来做工艺品。现在红珊瑚和海扇的交易依旧很火热。最后,潜水员对珊瑚的破坏。虽然潜水对珊瑚的破坏不及其他破坏那么严重,但是潜水过程中,潜水员对珊瑚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直接触碰会导致珊瑚受损,也会影响珊瑚的生长。当每次在国外潜水的时候看到有潜水员直接站在或者趴在珊瑚上的时候,总是气愤的想一脚给他踹开。也不知道谁教的潜水,一点保护意识都没有。(准潜水教练在这里呼吁,学潜水之前一定明白为什么学潜水,潜水让我们认识海洋,爱护海洋。另外,潜水一定要注意安全。)海洋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海中。化肥、含杀虫剂排入海洋,直接导致珊瑚虫或者虫黄藻死亡。另外海水富营养化直接导致藻类细菌大量繁殖,堵塞珊瑚的口器,影响珊瑚的繁殖。动物破坏珊瑚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生物直接就存在相互竞争和摄食。其中棘冠海星便以珊瑚为食,棘冠海星的大量生长并直接摄食珊瑚,导致珊瑚的量也在下降。另外,如果一块完整的珊瑚受损,会吸引海胆及海参过来摄食,所以珊瑚同样存在竞争被被摄食的危害。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中的热带风暴对珊瑚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珊瑚主要生长区域在珊瑚三角,这个地域也是台风频发的地段。台风对珊瑚礁的伤害有很多,最严重是台风搅动海水,造成的浪在海中淘翻力量强,把珊瑚连根拔起,就像搅拌机在水里转过似的。另外,从岸上瞬间冲刷下的洪水饱含泥沙,覆盖在珊瑚的表面,导致珊瑚不能生长。在Sipadan潜过水的人都知道那边遍地碎珊瑚,也是因为1996年Greg台风的袭击,浅处的珊瑚被严重破坏。另外例如,在台湾,莫拉克台风后,兰屿、小琉球附近珊瑚礁受创严重,有不少断枝和重达数吨的大型微孔珊瑚尸体。
有一些专家预测说,如果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十几年或几十年,大堡礁会消失。但是这都是预测,气候的变化谁都不能完全控制。

大堡礁过十几年会消失吗

4,什么时候立秋2018

2018年立秋时间:8月7日 21:30:34,农历2018年六月(小)廿六。能够会有秋老虎的呈现。民间有“立秋3日凉风至”的说法,但立秋后大局部地域仍以晴、阴相间的天气为主,降雨天气不分明,气温仍可到达31-33℃,日均匀气温仍属偏高形态,天气仍然“闷热”。 但是,由于早晚和午间的温差变大,一早一晚人们的体感温度将比前几日偏低一些。依照以前历年来的经历,立秋后天气还会热上一段工夫,不长。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爽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立秋后的秋老虎一般发作在8、9月之交,继续的时间大约为14-25天,所以不论是哪一年,普通来说立秋之后根本还会热一个月左右。在立秋后的秋老虎这段时期,天气还是很热,和夏天差不多,大家外出还是要留意防暑、防晒、多饮水,尽量增加在阳光最激烈时停止户外活动,以及多吃西瓜、莲子、绿豆等解渴消暑的食物。 但是就农历来说,立秋这个节气还是差的比拟大的,有时分能差出一个月之多,所以,当然有的热有的冷了,差的很多了。所以说,大家还是不要光凭着字面来了解意思的,还是要好好揣摩透了最好。①明天21时30分,太阳抵达黄经135度,立秋至。②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③“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播种的时节到了。④立秋不等于入秋,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域最早迎来秋天。⑤立秋后应留意起居调养,预防秋燥。立秋时间2018年立秋:8月7日 21:30:34,农历 2018年六月(小)廿六2019年立秋:8月8日 03:12:57,农历 2019年七月(小)初八2020年立秋:8月7日 09:06:03,农历 2020年六月(小)十八2021年立秋:8月7日 14:53:48,农历 2021年六月(小)廿九 2022年立秋:8月7日 20:28:57,农历 2022年七月(小)初十2023年立秋:8月8日 02:22:41,农历 2023年六月(小)廿二2024年立秋:8月7日 08:09:01,农历 2024年七月(大)初四2025年立秋:8月7日 13:51:19,农历 2025年六月(小)十四
解释: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呜叫。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5,水华是怎么形成的

什么是水华?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所谓“水华”,就是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现象,水体呈蓝、绿或暗褐色,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水华”现象便随之出现。 “水华”主要发生在的静态水体,尤其以鱼塘、流动不畅的内河涌等较常出现。“水华”现象的出现对鱼类的影响很大,往往使鱼产量逐渐减少,更甚者会使鱼类出现大批死亡。对饮水安全造成威胁,长期饮用这种水,对人体健康不利。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一、城市河湖水华的产生和治理 1.城市河湖水华的产生 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它是水体中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使水面呈现出蓝色、红色、乳白色等异常水色的现象。水华发生时,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和腐烂,导致水体味腥臭,降低水的透明度,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向水体中释放有毒物质,造成水生牛态严重恶化。 根据北京市城市河湖近年来水质观测的有关资料,对产生城市河湖水华的浮游藻类群落的组成进行分析表明,其优势种群为微囊藻。微囊藻是河湖中常见鱼类不易消化利用的蓝藻,包括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不inosa)和水花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等,喜生长在温度较高和碱性较重的水中,因此多在夏、秋季旺发。当在IL水中浮游藻类有50万个群体以上时,水中溶氧往往不敷其需要,藻类又会大量死亡,进一步污染水体,影响景观。 2.城市河湖水华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华的产生,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同时还受到水体中有关微生物种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对于水华发生的临界因素和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有研究表明,水体中氮氧含量、温度、微生物种类、光照条件以及风和风浪强度均可以影响水华的发生。 3.城市河湖水华防治的措施 城市河湖水华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所以富营养化的控制是水污染治理、防治水华现象发生的关键所在。富营养化的控制是一个十分棘手而又代价昂贵的困难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又有内源;既有点源,又有面源,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2002年,仅据北京市市政部门、环保部门统计,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在379.17km的城市河道上就有入河排污口2022个,现状年排入河道的污水近4.8亿t,目前约有80%河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控制污水入河,截污治污,防止水土流失,阻止营养物质通过径流、入渗等方式进入水体,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防治水华的措施还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方法。其中物理技术有疏浚底泥、稀释冲刷、人工循环和消除滞水层等;化学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使用化学药剂如硫酸铜、大麦秆等进行除藻;生物技术就是利用藻类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量繁殖,建立生态平衡系统,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控制藻类生长。1f3a 二、目前城市河湖水体水华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水华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某些处理措施在理论上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上或者在大范围内,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上述处理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物理方法成本高、不经济,不能从根本上排除营养成分对藻类的刺激作用。比如曝气增氧设备,要求动力大、费用高,对小水体比较有效;解层混合只在深度是透光区水深两倍以上的水体中才有效;水位调节不易控制,在水资源紧缺状况下,大量引水冲刷不可取;收藻设备受动力和活动范围的影响较大;底泥疏浚可能由于提高水中的有效氮磷浓度而利于藻类的增殖等。 使用化学制剂除藻,向水中引入新的化学成分,有些不仅对藻类有抑制性,对其他生物也存在毒性。治理微囊藻水华的方法,多用硫酸铜等药物清杀,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有时候并不理想,往往在清杀之后,微囊藻水华照样大量出现。此外,现阶段的清杀药物对藻类并无选择性,在杀死微囊藻水华的同时,也杀死了其他藻类,污染了水体。实验表明,硫酸铜的毒性与很多环境因子有关,其毒性随水温的提高而增加,在35℃以上时很容易导致鱼类死亡,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对大型和具有流动性的水体来说,使用杀藻剂的工作量大,费用较高,效果难以保证;一旦杀藻剂被分解或被稀释,藻类很快会大量繁殖,形成恶性循环。 生物方法虽具有综合效益,可高效、广谱的生物技术仍有待于开发。尚不能将有效的噬藻病毒、菌类等成功应用于天然水体;放养大型菌类和水生植物,由于采收与后续处理困难,推广存在难度;采用放养鱼类防治水华,因花白鲢只能摄食消化幼嫩的微囊藻,对细胞壁纤维和果胶质均已老化的微囊藻不起作用。 在水华防治的方法中,多途径治理水中的藻类是相当长时期内需要研究的课题。相对而言,生物技术特别是生物生态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其内在的优越性可能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谱、高效的噬藻菌、病毒仍是研究的方向。蓝藻是一种介于藻类和细菌之间的原生生物.既有某些细菌的特性,又有叶绿素,所以藻类学家还是将蓝藻划为藻类.但蓝藻没有细胞核,极易受到病毒和真菌的攻击,为研制噬藻菌类和病毒提供了可能;蓝藻有气泡结构,具有上浮和避光的作用,针对多数蓝藻上午下沉,晚间上浮的习性,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蓝藻生长;培养优势菌类种群,调节氮、磷比例也将是解决水华现象的有效途径。 从北京当前的水资源状况来看,防治水华现象的发生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任务,各种杀藻方法、技术的研究仍将深入进行,尤其是各种方法、技术之间的结合应用会越来越多,高效、生态的防治措施是我们寻求的方向

6,水华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水华?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所谓“水华”,就是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现象,水体呈蓝、绿或暗褐色,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水华”现象便随之出现。 “水华”主要发生在的静态水体,尤其以鱼塘、流动不畅的内河涌等较常出现。“水华”现象的出现对鱼类的影响很大,往往使鱼产量逐渐减少,更甚者会使鱼类出现大批死亡。对饮水安全造成威胁,长期饮用这种水,对人体健康不利。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一、城市河湖水华的产生和治理 1.城市河湖水华的产生 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它是水体中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使水面呈现出蓝色、红色、乳白色等异常水色的现象。水华发生时,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和腐烂,导致水体味腥臭,降低水的透明度,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向水体中释放有毒物质,造成水生牛态严重恶化。 根据北京市城市河湖近年来水质观测的有关资料,对产生城市河湖水华的浮游藻类群落的组成进行分析表明,其优势种群为微囊藻。微囊藻是河湖中常见鱼类不易消化利用的蓝藻,包括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不inosa)和水花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等,喜生长在温度较高和碱性较重的水中,因此多在夏、秋季旺发。当在IL水中浮游藻类有50万个群体以上时,水中溶氧往往不敷其需要,藻类又会大量死亡,进一步污染水体,影响景观。 2.城市河湖水华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华的产生,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同时还受到水体中有关微生物种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对于水华发生的临界因素和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有研究表明,水体中氮氧含量、温度、微生物种类、光照条件以及风和风浪强度均可以影响水华的发生。 3.城市河湖水华防治的措施 城市河湖水华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所以富营养化的控制是水污染治理、防治水华现象发生的关键所在。富营养化的控制是一个十分棘手而又代价昂贵的困难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又有内源;既有点源,又有面源,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2002年,仅据北京市市政部门、环保部门统计,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在379.17km的城市河道上就有入河排污口2022个,现状年排入河道的污水近4.8亿t,目前约有80%河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控制污水入河,截污治污,防止水土流失,阻止营养物质通过径流、入渗等方式进入水体,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防治水华的措施还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方法。其中物理技术有疏浚底泥、稀释冲刷、人工循环和消除滞水层等;化学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使用化学药剂如硫酸铜、大麦秆等进行除藻;生物技术就是利用藻类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量繁殖,建立生态平衡系统,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控制藻类生长。1f3a 二、目前城市河湖水体水华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水华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某些处理措施在理论上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上或者在大范围内,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上述处理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物理方法成本高、不经济,不能从根本上排除营养成分对藻类的刺激作用。比如曝气增氧设备,要求动力大、费用高,对小水体比较有效;解层混合只在深度是透光区水深两倍以上的水体中才有效;水位调节不易控制,在水资源紧缺状况下,大量引水冲刷不可取;收藻设备受动力和活动范围的影响较大;底泥疏浚可能由于提高水中的有效氮磷浓度而利于藻类的增殖等。 使用化学制剂除藻,向水中引入新的化学成分,有些不仅对藻类有抑制性,对其他生物也存在毒性。治理微囊藻水华的方法,多用硫酸铜等药物清杀,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有时候并不理想,往往在清杀之后,微囊藻水华照样大量出现。此外,现阶段的清杀药物对藻类并无选择性,在杀死微囊藻水华的同时,也杀死了其他藻类,污染了水体。实验表明,硫酸铜的毒性与很多环境因子有关,其毒性随水温的提高而增加,在35℃以上时很容易导致鱼类死亡,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对大型和具有流动性的水体来说,使用杀藻剂的工作量大,费用较高,效果难以保证;一旦杀藻剂被分解或被稀释,藻类很快会大量繁殖,形成恶性循环。 生物方法虽具有综合效益,可高效、广谱的生物技术仍有待于开发。尚不能将有效的噬藻病毒、菌类等成功应用于天然水体;放养大型菌类和水生植物,由于采收与后续处理困难,推广存在难度;采用放养鱼类防治水华,因花白鲢只能摄食消化幼嫩的微囊藻,对细胞壁纤维和果胶质均已老化的微囊藻不起作用。 在水华防治的方法中,多途径治理水中的藻类是相当长时期内需要研究的课题。相对而言,生物技术特别是生物生态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其内在的优越性可能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谱、高效的噬藻菌、病毒仍是研究的方向。蓝藻是一种介于藻类和细菌之间的原生生物.既有某些细菌的特性,又有叶绿素,所以藻类学家还是将蓝藻划为藻类.但蓝藻没有细胞核,极易受到病毒和真菌的攻击,为研制噬藻菌类和病毒提供了可能;蓝藻有气泡结构,具有上浮和避光的作用,针对多数蓝藻上午下沉,晚间上浮的习性,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蓝藻生长;培养优势菌类种群,调节氮、磷比例也将是解决水华现象的有效途径。 从北京当前的水资源状况来看,防治水华现象的发生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任务,各种杀藻方法、技术的研究仍将深入进行,尤其是各种方法、技术之间的结合应用会越来越多,高效、生态的防治措施是我们寻求的方向
富营养化
由于工业上,污水排放是,含有大两的N P K 的元素!有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在河流 湖泊中叫水华!海洋中叫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