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诗?怎么读小说?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艺术?今天推荐几本书,让各领域的顶尖大师,带你入门。 这几本书,同属于一个系列——哈佛大学诺顿讲座。这个讲座始创于1925年,每次讲座都会请全世界最顶尖的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师,前来开讲。 其中最知名的比如文学领域的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音乐领域的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约翰·凯奇等,还有建筑师查尔斯·伊姆斯,艺术史学家高居翰等。 这些讲座都是6讲,虽然是大师级人物,但演讲都深入浅出,不会让一般读者看不懂。很多讲座,可以看做是作家对自己一生创作的总结,诚意满满。 下面就来看看吧,值得收藏。 1、《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作者:卡尔维诺 这本书还有一个译名叫做《美国讲稿》。1985年,卡尔维诺受邀去诺顿讲座讲学,却在临行前夕不幸因脑溢血辞世。虽然讲座没有开成,但讲稿已经写出了五讲,便是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卡尔维诺出入古今典籍、旁征博引,将读者引入小说的世界,并带来了非常与众不同的视角。卡尔维诺从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开头与结尾六个部分来分析小说,大量的例子不仅不会让你感到学术枯燥,而且令人耳目一新。 2、《悠游小说林》 作者:安贝托·艾柯 艾柯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艾柯本来的主业是符号学家,后来写起小说,《玫瑰的名字》《傅科摆》不仅文学界叫好而且很受普通读者欢迎。 在这本书里,艾柯将小说隐喻为森林,而我们阅读小说,正如穿越森林。作者首先探讨了小说之林的建造者——作者,和小说之林的穿越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是怎样达成默契的。然后,他又将话锋转入技术层面,讨论“语言的迂回”和“时间”概念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总而言之,博学的艾柯通过这六次讲座带领我们认识小说之林的各个方面,最后导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这个问题。 3、《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9年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结集出版,就是这本《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没错,这一本书的主题也是小说。 与艾柯的《悠游小说林》一样,这本书的内容同样来自于作者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所做的演讲。不过,细看之下,它们的区别颇为明显,艾柯的书籍更为理论化,而帕默克的这六讲内容则以自身经验为本,谈论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以及他是怎样理解它们的。 4、《诗艺》 作者:博尔赫斯 1967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才整理出版。 全书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 5、《诗的见证》 作者:切斯瓦夫·米沃什 米沃什是上世纪波兰最富有盛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前我曾在这里介绍过他的《被禁锢的头脑》。 这本《诗的见证》同样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 6、《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作者:高居翰 高居翰虽然名字很漂亮,其实是个美国人哈。他是研究艺术史的,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非常厉害。三联出版了不少他的著作,可以去搜搜看看。 1978至1979年间,高居翰教授应哈佛大学最负盛名的诺顿讲座之邀,发表系列演讲,《气势撼人》所收录即当时演讲的内容,主题是“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 7、《诚与真》 作者: 莱昂内尔·特里林 上面已经有小说、诗歌、中国古代艺术几个领域了,这本《诚与真》是关于文学批评领域的。 莱昂内尔·特里林是20世纪美国著名批评家,本书是他1970年在担任哈佛大学诺顿诗歌教授时的演讲集,主要围绕历史中的自我之真诚与真实问题展开。虽然书里哲学思辨意味较浓,但看看大批评家是如何解读文学作品的,实在是可以打开眼界的。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