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正式揭晓了2013年年度的《光明书榜》,为我们推荐了2013年度十大好书。以下是入选书目: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许燕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世纪的中国的历史浊流中如何能清洁人的本性和纯真,一个80岁的老人为我们撕开那许多有价值的美好事物,让我们唏嘘,让我们流泪,分明是悲剧中的悲剧,却又一种平常的心来回味。人可以有多个10年、20年,而我,就只有这一个80年…… 《出梁庄记》梁鸿著 花城出版社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看梁庄与梁庄人走出去的路,看见中国近2.5亿特色农民之路,看中国的细节与经验,看见“看不见”的中国。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英】迈克尔·苏立文著 陈卫和、钱岗南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世界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迈克尔•苏立文教授熟识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许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最早和最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其中包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以及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而那些新观念超越了民族优越感所形成的隔阂。中国古典文人画传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发现、共产主义影响之下的艺术巨变,及对于艺术核心价值的再思考等等问题,一一纳入了苏立文教授这部迷人的著作之中。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著 三联书店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回忆录四部曲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 《大数据时代》【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著 盛杨燕等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是国外大数据系统研究的先河之作,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他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他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维克托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个核心代表着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第二个改变就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第三个转变因前两个转变而促成,即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twitter、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 《尽头》 唐诺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 《黄雀记》苏童著 作家出版社 《黄雀记》中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他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精准的解析和流畅的描摹。当他独有的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生活世相的内核时,也一并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画廊中保润这个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 《身体的历史》【法】阿兰·科尔班、让-雅克·库尔第纳、乔治·维加埃罗 主编 张竝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的身体和对待身体的态度不是永恒的。身体随着年龄而变化,受物质条件和文化的制约,而不同的时代对身体则表现出不同的关注。《身体的历史》皇皇三大卷,时间跨度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20世纪,从宗教、艺术、医学、性、卫生、屠杀和暴力、体育、表演等各个角度论述了身体的文化史,全方位地展示了西方社会的变化对人类对身体的自我认知的影响。 《身体的历史》是集体合作的产物,其作者包括法国研究医学史、艺术史、社会史、体育史、人类学、哲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阵容十分强大。全书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角度新颖,叙述生动,不仅对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普通大众了解身体的历史亦有帮助。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钱理群、陈子善、吴福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子善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37-1949)》匠心独具地选取文学广告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材料,采用编年体的结构模式、书话体的叙述方式,在文学生产与流通的交汇点上重新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并辅以相应的历史图片。《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37-1949)》既有宏大的文学史视野,又细致人微地呈现历史的微观图景与细部生态,力图还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原初景象和历史脉络,揭示出一个较以往更为阔大、丰富、复杂的文学史图景,展现了文学史叙述的多种可能性。作者重新开掘、爬梳原始资料,大处着眼,小处落墨,集叙述与思辨、史料与史识于一体,熔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文学史著。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 商务印书馆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研究著述。托克维尔在书中对法国革命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由此开辟了研究旧制度的新途径,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而且接触到了法兰西民族命运的根本问题。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发生以来,法国大革命研究一直是世界史研究的热点。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对这段历史纷纷著书立说,造就了一部又一部的世界名著,而其中尤以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闻名遐迩。《旧制度与大革命》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提出了革命原因的最深刻分析,因而自1856年出版以来永葆青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和读者的青睐与喜爱。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