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7本南腔北调书,读懂方言背后的历史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1 18:08:49 0

方言首先分南北。南北方言不一样。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易中天

1、《老北京土语趣谈》

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韵。

7本南腔北调书,读懂方言背后的历史

以北京方言为主,采用词条形式,详细撰录了北京土话的用法、种类及其演变发展。

例如,“跟头虫”与蚊子、侯宝林相声里的“沟葱”、“铛铛车”上的“弓子”、“蚂蚱墩儿”与“挂嗒扁儿”、昆虫也有“锢漏锅”、“过珑”与“澄浆罐”等。

“冲盹儿”与“打瞌睡”

外地人一定听不懂北京土语中的“冲盹儿”这个词。因为从字面是根本看不出来“冲盹儿”与睡觉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冲盹儿”就是短时间非正式的睡觉,而且睡觉者多为坐着睡,类似普通话中的“打瞌睡”。如少数司机开车“冲盹儿”,个别干部开会“冲盹儿”,甚至人在困急了的情况下,骑自行车都能“冲盹儿”。

“臭棋篓子”

北京人管下象棋差的人叫“臭棋篓子”。“臭棋”还挂上个“篓子”,可见臭的程度。

2、《上海闲话碎语》

以上海俗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对于保存上海方言、诠释方言流变应当有助益。

7本南腔北调书,读懂方言背后的历史

上海人说上海话一向顽固。方言之于那一方水土养育出的人而言,更是拥有“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情结。作者有关上海话韵诠释,道出了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上海话难以割舍的情结,全书充满上海方言的市民气,亦庄亦谐,也不失为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的绝佳读本。

很多人吵架骂人,喜欢在辈分上抬高自己,于是骂对方“儿子”、“孙子”者有之,自称“老子”、“爷爷”者有之。但是上海的沪骂不仅于此,而是详细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论证了自己成为对方老子的全过程,所谓的“摆事实,讲道理”也。

3、《粤语口头禅》

你想“搞掂”广东人吗?先学广东话吧。

7本南腔北调书,读懂方言背后的历史

粤语,广东人多称之为“白话”,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你想“学识”广东话吗?那就先讲口头禅吧。点睇、老细、有米、唔该、湿湿碎、有有搞错、顶硬上……本书作者以轻松的语言刻画出一批机智幽默的市井人物的心态,展示出珠三角地区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在这种地域文化培养出来的兼容并蓄、宽容进取、乐观豁达的民性。对粤方言以外的人来说,欲学习粤语,探究其中奥妙,这本小书则不失为开门入室的钥匙。

望天打卦

读望(mong,阳去声)天(tin,阴平声)打(da,阴上声)卦(gua,阴去声)。比喻下一步没有着落。例:“戆居居咁坐系到,望天打卦啊?”(傻乎乎似地坐在这里,没有着落吗?)要理解这句话,可到广州市中山纪念堂临近应元路的一侧逛逛。你也许就会看到算命先生“望天打卦”的无奈样子。必须有人来问卦,算命这一行才不至于饿死,当大家对封建迷信那一套都不屑一顾时,算命先生的占卦对象就只有老天爷了。自诩“能知过去未来”的算命先生,居然“望天打卦——冇(没有)着落”,想想也是很滑稽的事。故广东人在问及某事的落实情况时,往往会诙谐地说上一句:“望天打卦啊?”。

4、《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

边学英语边学四川话。

7本南腔北调书,读懂方言背后的历史

这是一本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话教材,是华西医院创始人启尔德医生给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生学习四川话编写的英语教材,1917年由华西协和大学出版。当“土气”的四川话遇上“洋气”的英语,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四川“土话”,一段段优雅地道的“洋气”英语,不仅记录了行将消失的四川地道方言,同时也呈现出了一幅百年前洋人操一口四川话跟当地人交流的有趣景象,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世界上唯一一部四川话(英文)本土课本,展现了一段历史大幕下的中西文化融合。

你叫啥子名字?——what is your name?

走得拢—— Can we get there or not?

东西要趱开扫——You must move things out of the way when you sweep

左手倒拐—— Turn the corner to the left

拢了屋头——we are arrived home

提到——Put the chair down

5、《天津话逗你玩》

在倍儿逗的天津话中体会个中滋味。

7本南腔北调书,读懂方言背后的历史

天津话最大特点在读音上。要想读出乐子来,还真得用点心思:我们在每个俗语的下面都注上汉语拼音,读音是以老天津人口头上最常用的发音为准。看到一个词儿,就说“熬鳔”吧,按正常读音“áo biào”,嘛意思?是锅里煮着什么东西了吗?先看看底下的注意:“náo biào”,再粗读一下内文,最后大声读上两遍,一拍脑袋瓜子:“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天津话为嘛真眼哏儿,天津话为嘛常遭恶搞,天津话为嘛像说相声,天津文化人为嘛不说天津话,你会在倍儿逗的天津话中体会个中滋味。

哏儿

如果对天津人说,这个“哏”字原来一点儿也不哏儿,天津人绝对说你“瞎掰”。天津俗语“哏”,再拖一个“儿”的尾音——哏儿,就是好玩儿、开心,哏儿,还能有别的讲法吗?

其实不然,“哏”字,本来与“很”、“狠”通用,对于中国文字不甚了了的人,万不可一看见“哏”字,就以为是滑稽,只想当然地理解,那可就要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了……

6、《魅力东北话》

体会富于节奏感、诙谐、幽默的东北话。

7本南腔北调书,读懂方言背后的历史

东北话简洁、生动,诙谐、幽默,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这方黑土地养育的东北人豁达、豪放、直率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东北话也借鉴了其他地区精华语言的要素。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早在明朝时期,就有文化层次较高的官宦人家被流放到此,他们把中原文化带到白山黑水,给这片荒蛮土地带来文化启蒙,流放的人与东北原始土著相融合,又变成了新的东北土著人。加之近代几次大移民(也称闯关东)和现代建国后军垦等相融合,又把东北地域文化推向新的高潮,给东北话注入了新的活力。

7、《大话方言》

易中天教授品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

7本南腔北调书,读懂方言背后的历史

一本有趣的中国语言文化杂谈,南腔北调、东拉西扯,学术的东西少而新奇逗笑的东西多,有的地方方言乍一说出来,还真让你一愣一愣的:北京话某某“隔儿屁着凉一个大海棠”是讲的这个人死了,为了避讳而张冠李戴;上海话得说 “侬先汰”,不能说 “侬先洗”,那是让人家 “你先死”;粤语的一个 “打”字就有十几种说法,舂、挞、掴、凿、做、砌,不一而足……

方言就是这样“趋炎附势”又“随波逐流”。

外来语大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其盛况空前最早大约是在汉唐之际。中心总是会名垂史册的。事实上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被称作汉语,或者被叫作唐话,就因为这两个朝代国力最雄厚,文化最繁荣,影响最深远,和世界的交往也最多。

一种方言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文化。一个大城市,却可能面临着方言失语的末路。让我们追忆那些久远的、正宗的当地话,重温过去的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