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徒步旅行书单:以足为度,走向山野与荒原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1 18:38:36 0

作家们为什么痴迷于日复一日的行走,徒步旅行又缘何被视为人与大地之间建立的最默契、最诗意的关系?或许就像罗伯特·麦克法伦在《古道》一书中留下的文字,“人透过步行而探索内心,我们做过的风景,则透过种种微妙的方式形塑了我们。”

夏日炎炎,不妨借着阅读走向清凉的山间与旷野。这里有几本文笔出众的徒步旅行书,欢迎温故知新。

徒步旅行书单:以足为度,走向山野与荒原

电影《林中漫步》剧照,片中尼克·奥弗曼和罗伯特·雷德福扮演一对挑战史诗级森林步道阿巴拉契亚小径的“老基友”。

《偏跟山过不去》

比尔·布莱森

接力出版社

2015年上映的电影《林中漫步》,改编自《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在1998年出版的徒步穿越阿巴拉契亚小径的旅行书。《林中漫步》(A Walk in the Woods)暂无简体中文译本,不过繁体中文译本有两个不同版本,名字听起来不是很靠谱,《偏跟山过不去》就是其一。

阿巴拉契亚小径全长2200英里,比尔·布莱森跟他的旅伴,肥胖、懒惰的卡茨,磕磕绊绊,最终也只走完全程的三分之一多一点。这个结果虽说遗憾,但却并不会让我们觉得书中对于远足部分的叙述有所缺失,反之,可能会更认同于作者的说法:徒步旅行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人拥有一个与自己重新相遇的机会。

在孤独的山脊、被遗忘的洞穴里露营,迎着寒风和雪花,冒着被山狗与踪迹捉摸不定的黑熊袭击的危险前行,对于两个上了年纪的弱驴而言,一路很是不易。比尔·布莱森用笔诙谐机智,且拥有一份与年龄不符的孩子气,他把那些让人恼恨又抓狂,充满挫败感的体验,化为无穷无尽的笑料来源,让人不忍释卷。

徒步旅行书单:以足为度,走向山野与荒原

《林中漫步》英文版书封

《纵走日本两千哩》

亚兰·布斯

马可孛罗文化出版

来自伦敦的莎翁舞台剧演员亚兰·布斯,被能剧吸引,来到了日本,并在这里意外发现自己的写作才华。他留下的两本遗作(布斯在47岁年纪因结肠癌病逝)。《纵走日本两千哩》和《日本秘境之路》内容都是关于作者本人一步一脚印,游走于日本乡野僻境的社会观察之旅。清教徒式的行走方式,独特的异邦人视角,再加上布斯对于历史文化、乡村风俗及升斗小民们的日常生活的兴趣,让两本书读来扣人心弦,回味无穷。

《纵走日本两千哩》的旅程发生于1977年,布斯31岁那年。他从北海道的最北端宗谷岬出发,沿着海岸线和城镇郊区的道路,走了一百二十八天,抵达九州的最南端佐多岬,由此贯穿了整个日本。他会跟旅途中遇见的人一起喝酒跳舞,裹着浴衣、脚踩木屐去泡汤,也会留宿在青年旅馆或者民宿之类的地方,个别时候索性就打开睡袋在户外“躺尸”,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份率性,他才得以窥见并让我们也有机会读到日本最不一样的风情韵味。

徒步旅行书单:以足为度,走向山野与荒原

亚兰·布斯的两本旅行书,《纵走日本两千哩》与《日本秘境之路》。

《墨西哥湾千里徒步行》

约翰·缪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自然学者、环保运动领袖约翰·缪尔写的《夏日走过山间》,多年来被热爱森林高山的旅行者们视为最具启发性的读物。他的文字优美隽永,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想象不到如此美好的旅行体验竟然发生在一百五十年前。

他的另一本自然探险笔记也很值得一读。《墨西哥湾千里徒步行》写于二十九岁年纪,那时的缪尔已经陆续做了多次旅行和探访山林的尝试,他决定休假一段时间,从事一次较大规模的探险旅行,穿越肯塔基与田纳西的森林,下行到佐治亚以及更南方的佛罗里达,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考虑前往南美洲采集植物标本,尽管这一目标最终并未实现。

缪尔的行文风格偏向于自然写作,气候、植物、动物、山脉、矿石种种都是不吝大加笔墨描写的对象,而旅行文学中常见的路线、目标、事件却常常缺席。出版人詹宏志称,缪尔的旅行方法是融入式的,也就是让环境带着他走。“他对自然界的关心是无条件的”。“他对文明与文化没有兴趣,他对路上偶尔会碰见的屯垦者或印第安人并没有特别关注。他注意到印第安人文化以及他们与自然相处方式,那已经是晚年的事了。”

徒步旅行书单:以足为度,走向山野与荒原

约翰·缪尔的两本自然探险笔记,《墨西哥湾千里徒步行》与《夏日走过山间》。

《狂风所在》

尼克·亨特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狂风所在》是一本反传统的徒步旅行文学,也是2018年爱德华·斯坦福 “年度旅行书”的入围作品之一。

作者尼克·亨特进入写作领域的时间不长,他的上一本书即是处女作,《翻山涉水》(Walking the Woods and the Water),同样讲述了一段旷日持久的徒步。我们曾读到他追随着自己心爱的作家帕特里克·利·弗莫尔(Patrick Leigh Fermor)的朝圣足迹,用七个月时间穿越荷兰、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而在《狂风所在》(Where the Wild Winds Are)一书中,旅行的主题变得更加抽象,尼克·亨特把四种横行于欧洲大陆的狂风——赫尔姆、密斯特拉、布拉、焚风,作为线索和指路标,开启了一段在看不见的道路上的行走。

这些风带着他不断深入那些被“风之王国”统治的城市和乡村,从英格兰北部荒凉的奔宁山脉,来到亚德里亚海边的迷人港口里雅斯特,从西欧大草原到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从暴风雪中的巴尔干山脉到积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作者在历史、神话、文学、习俗、居民们的抱怨声中,寻找躁动不安的风的轨迹,以及它们施加在人身上的黑暗魔法——迷信,诅咒,仇恨,疯狂。

在叙述密斯特拉风的追踪经过时,尼克·亨特把梵高拿来做例子。每年三月,密斯特拉风会带着蚀骨的寒冷感登陆法国,朝着地中海的方向竭尽全力地吹上十几天,而在其逗留期间,人们总是会把身体抱恙,小孩和宠物的异常行为,邻居的臭脾气,都解释为强风过境的副产品。梵高在密斯特拉风的重灾区,普罗旺斯的阿尔勒住了一年,他在那里画了200幅画,几乎每幅都是上乘之作。画家形容密斯特拉“残忍而邪恶”,可同时也不受控制的爱着狂风赐予的清澈光照。最后就是在阿尔勒,梵高精神病发作住进了圣-保罗教堂医院。

徒步旅行书单:以足为度,走向山野与荒原

《狂风所在》英文版书封,Where the Wild Winds Are by Nick Hunt

《徒步中国》

罗布·利尔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来自英国的前地理教师罗布·利尔沃,曾在几年前只身一人骑行闯过大半个地球。他的最近完成的一场壮游是与从事纪录片摄影工作的伙伴利昂一起,徒步穿越中国,由内蒙古自治区的赛音山达市出发,顺南而下,直至香港。在罗布·利尔沃的叙述里,整个旅程酷似一部公路电影,风风火火,跌跌撞撞,从荒凉的戈壁滩到令人恐惧的沙漠地带,从中国最长的公路隧道到饱经沧桑的野长城,在讲述旅行艰辛之余,利尔沃亦不忘以外来者视角对中国的地大物博、南北差异以及璨若星河的中国文化加以点评。

有几段旅途中的小插曲令人印象深刻。譬如,两人在一条富含二氧化碳的隧道里与死神擦肩而过,由于利昂的摄像机发生故障而不得重走一段令人望而生畏的山路,还有在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时,获得沙漠游牧民、矿工、铁路工作人员的帮助……虽然几乎每天都有寂寞、困顿、疲惫的时刻,但好在他们带了足够喝的威士忌,让自己不至于因脚痛或体力耗尽而放弃前行。

徒步旅行书单:以足为度,走向山野与荒原

《徒步中国》书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