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这么远那么近,7本冷门旅游地,不同的感观体验和心灵感悟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1 18:40:11 0

真正的旅行,不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类的小资冲动,不是“美食、恋爱、祈祷”式的身心灵之旅,更不是“荒野求生”式的玩命儿冒险;真正的旅行,是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以“他乡作故乡”的思维来思考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

这么远那么近,和我们的现实人生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几本书,遥远的蒙古、西藏、的里雅斯特、苏格兰、珠穆朗玛峰……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去的地方,却跟着勾勒出一个个地方一个个人,仿佛一起颠簸着路途,一起感受着陌生人的善恶,一起继续着永不停止的旅程。

1

《岛屿书》

这么远那么近,7本冷门旅游地,不同的感观体验和心灵感悟

50个遥远岛屿,你未曾拜访,永不能游历。

没有人能去这些岛屿,但又有谁不想去。

50座岛屿演绎50个孤独而疯狂的世界:被放逐的 奴隶在岛上寻找求生的一线希望;暴动的船员开始瓜分死去的老鼠;亚当和夏娃在岛上和不速之客互相追杀;海牛和红蟹,它们是岛上的国王和难民……真实与想象、疯癫与文明并无区别。

朱迪斯·莎兰斯基的旅行始于地图,当手指和目光掠过山川与河流。现在,她创造了自己的地图册,以手绘地图和精心文字,描述了50座位于世界边缘的岛屿。“世界剧场”坐落在这本灰蓝和橙色的图文书中,精准的手绘、唯美的文字、考究的设计将世界尽头的未知之美完美呈现。

    普卡普卡岛 Danger Islands (危险岛)

    福瑞斯比正坐在普卡普卡商贸站的游廊里。在他背后,坐落着半个村庄,他面前则是由海滩上散步着的棚屋组成的小小定居点。儿童在浅水区玩耍,老婆婆们在傍晚温柔的海风中用斑兰叶编织草帽,出海捕鱼的男人们驾着独木舟归来气,他们的身影在海平面上越来越近……

2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这么远那么近,7本冷门旅游地,不同的感观体验和心灵感悟

蒙古国就在咫尺之外的北方,却又可能是我们永不会踏足的天涯。正如我们渊源如此之深,却又如此陌生。

陌生的国度,荒凉的国度,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三百万人口。乌兰巴托向西,孤身向西横贯西蒙古,几座城市,之间是无尽的草原与戈壁。漫长的旅行,漫长的等待,你永远不知道去往下一座城市的长途客车,会在何时出现在哪里。

晴朗、风雪与沙尘的艰辛旅途,可以安慰艰辛的,是在旅途与城市与普通的蒙古国百姓相遇——哈拉和林经营旅馆的嘎雅、借宿的阿尔拜赫雷市民甘巴特尔、午夜为伴的巴彦洪格尔餐馆服务员、阿尔泰汽车站的许多司机以及去往科布多的一车旅客——城市与人的故事,也即是国家的故事,关于蒙古国,关于外蒙古。还有曾经与我们反复纠葛的历史,还有那些重回蒙古国的中国商人,从起点的乌兰巴托,到终点的布尔干。

全书精选135帧彩色胶片摄影作品,是旅途之中的135个瞬间,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路途、旅馆、街角与一切偶然相见。

3

《歌之版图》

这么远那么近,7本冷门旅游地,不同的感观体验和心灵感悟

查特文回忆了他穿越澳洲纵深的旅行,而他的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关于“歌之版图”的真相,并解开它们的故事之谜。

歌之版图是跨越澳洲的看不见的一些路径,一些古老的踪迹,这些踪迹把一些社群及其年代久远的界线联系在了一起。沿着这些版图,土著们传递着那些揭示了这块大陆的创造的那些歌,以及它过去的秘密。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信:若是一辈子在歌之途上行走,一辈子唱着祖先的歌谣,人最后也会融入道路、祖先和歌谣之中,成为它们的一部分。

在这部富有魔力的叙述中,人物一个接一个出场,随之而来的故事看似旁逸斜出,却左右离不开那神秘的“歌之途”。不论什么样的人物,在查特文的笔下都如白描画,简略的线条,但是传神,并且有趣。一路看下去,男女老少,性格各异,就是一幅澳州民众图,那片红色土地上的过往、现在和未来,所有的悲喜都在密集的细节中不断地呈现,最终勾勒出一个真实存在的澳大利亚。原来旅行文学可以这样写,半真实半虚构,真真假假,但是真有趣。

4

《那时,西藏》

这么远那么近,7本冷门旅游地,不同的感观体验和心灵感悟

穿越时空的藏地影像,探寻三十年秘境记忆。也正是西藏这三十年来的变迁影像,是一方水土的历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徐家树第一次踏入西藏这片净土。那时的西藏,在镜头的记录之下,不见繁华的街市,没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唯有虔诚的祈祷者,或者在苍穹之下转动经轮,或者匍匐在粗糙的碎石地上。高原的严寒和刺骨的寒风,雕刻着西藏人的面庞,洒下高原的红色与一脸的肃穆。那是信仰的力量。

在这里,雪域之天堂触手可及;在这里,记忆冲破时空的枷锁;在这里,人们思索过去和未来;在这里,失落的信仰终被寻回。一百余幅穿越时空的藏地影像,带你探寻三十年秘境记忆。

    极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低沉的声音,好像是天际轰隆的雷鸣声,又好像是在夜空中巡视的天神轻轻地相互召唤。细听之下,确是诵经声。我缓缓西行,独自一人步入已成黑色剪影的群庙之中。灰紫色的暮色衬着暗蓝色的苍穹,大群乌鸦在高大的白色佛塔、红褐色的石块和黑白相同的大小殿堂上空盘旋。诵经声一点点近了,清晰了。它们从大经堂的高高围墙中传出,如海潮般汹涌,一阵又一阵,低沉而有力,永无穷尽。

5

《的里雅斯特》

这么远那么近,7本冷门旅游地,不同的感观体验和心灵感悟

的里雅斯特(Trieste),意大利一座海港小城。在历史长河中,它曾经悄无声息,一度繁荣而后又趋于平静。

《的里雅斯特》一书是简•莫里斯的巅峰之作。意大利人、德国人、斯拉夫人都曾在的里亚斯特这一“无名之地”留下残酷的战争烙印与丰厚的文化遗迹。简•莫里斯重新发现并书写了的里亚斯特,她的文字不疾不徐,倏尔远逝,令这座意大利海港小城的沧桑底蕴跃然纸上,犹如一部优美的传奇。我们不妨借由本书深入到的里雅斯特的历史与文化中去漫游一番。

很多地方,我们去过了,但却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以为意;然而它们之中也会有几个地方非常特别,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迫着我们去注意它们。这些地方共有着一种特质,可以用‘美’这个笼统的字来概括。这种品质不见得是指漂亮,也不意味着它包含任何旅游手册所描绘的美丽景点的特征。求助于语言或许是另一种表达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喜爱的方式。

6

《荒野之境》

这么远那么近,7本冷门旅游地,不同的感观体验和心灵感悟

本书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2007年所作,他“松散的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二部,寻访英伦三岛最后的荒野,用双足绘制几被遗忘的自然地图。

从苏格兰的拉斯海角到多塞特的“陷路”,从诺福克的风暴海滩到埃塞克斯的盐碱滩和河口,从兰诺克的大沼地到奔宁山脉,麦克法伦日间攀援、行走、游泳,入夜,则露宿于荒野之上、密林之中、峭壁之巅。他的旅途导演着人和文化、过往和现在,让它们紧密地交织在这些地点之中。每一章都是一段旅程,每一段旅程都是一个角度,辨认、摩挲荒野的某种特质。

麦克法伦一贯行文如诗,不仅能描绘出自然的风貌和表象之下的能量与机理,也能刻画自我与自然交汇时感官和内心的种种感触,读者似乎就在字里行间与作者一同远行。他曾说过,出色的自然文学能够引导读者“萌生新的行为形式,新的道德意识,以及对于自然世界更为强烈的关切”,此书是最佳示范。

7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这么远那么近,7本冷门旅游地,不同的感观体验和心灵感悟

珠穆朗玛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疯子、爱出风头的人、无望的浪漫主义者和那些对现实举棋不定的人们。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是美国著名记者乔恩·科莱考尔对珠穆朗玛峰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攀登季节所做的权威性记述。为完成《外界》杂志报道珠峰日益商业的任务,出色的登山者科莱考尔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高山向导罗布·霍尔的顾客前往喜马拉雅山脉。纤瘦的35岁的新西兰人霍尔在1990年至1995年间4次登临珠峰顶。与霍尔队伍同时攀登的还有由40负的美国人斯科特·费希尔率领的登山队。斯科特有着传奇般的力量和精神,并于1994年在不借助氧气瓶的状态下登上了峰顶。但是霍尔和费希尔都没能发生在1996年5月的那场捉弄人的暴风雪……

作者既不美化也不贬斥,只是如实报道一次完整的包含各种要素的珠峰商业登山活动,其中的细节耐人咂摸:珠峰的攀登史、登顶的组织和登顶过程、大规模山难的发生、高山上的特殊“道德准则”、下山后相干和不相干人等不同反应。

    临近珠峰的时候会发现,此后藏之地果然为萨迦一派道统之发源地(亦称花教,属贵族世家传承的藏密一派,秉持《道果》),处处偶尔出现的牧民房屋,都刷这典型的萨迦三色:红、蓝、白。而此处的山脉亦与此应和,各处峭立的峰壁也是大面积的红、蓝、白,一如萨迦。

    那是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开始。

    攀登到5000米以上,再往上,才知道每一步的分量。如果你曾经渴望更明晰生命的存在感和真实感,唯有这样的步伐。

    看那珠穆朗玛,多么美丽。

    在艰难的攀登中,有些人会获得一种冷酷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