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1 19:01:19 0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死亡是是一个哀伤的、充满泪水的话题,但是,不懂死亡的意义,就永远不会懂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的思考,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门永远的必须课。

下面这份生命教育必修书单送给你,分为小学段和中学段。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小学

1.《天蓝色的彼岸》

希尔著,任溶溶/译

新世界出版社,2005.4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那些流行的鬼怪故事,情节是有套路的,比方说鬼魂从地下伸出一只手,抓住你的一条腿,一下子把人拉到坑里。那些书的名字呢?总爱带“毛骨悚然”、“墓地幽灵”、“从棺材里爬出的杀手”这样的字眼。

这个故事绝对不用这样的字眼,反而向相反的反向不断努力。比方说重生的地方叫“天蓝色的彼岸”,诗意得一塌糊涂。里面发生的事也是那么有趣、诗意。

比方说,死了之后需要排队登记的,就像排队登记去结婚一样。

比方说,人死后会一直穿着刚死的时候穿的衣服,而且永远不会脏。

比方说,人死的时候多大,就一直是多大。

比方说,那个地方的景色跟人间是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永远没有日落。

比方说,鬼魂到了人间就会飘荡,就会飞,没错,会飞。

比方说,不会感觉到累、渴、饿,永远没有什么感觉。

比方说,当鬼魂接近动物的时候,动物会有反应,比如猫会尖叫,非常难听的那种尖叫,然后把毛都竖了起来。

在作者的笔下,死亡的感受变得非常具体,可以触摸,有点奇幻,有点意外,但是,没有恐惧。那是因为,作者正儿八经跟你说死亡的时候,会带点调侃,带点幽默。

哈利的第一句话,就让人想笑。他说,你一死啊,你就发现自就要排大队,你得排上老长老长的时间,然后你才能轮到你去登记,是的,死亡是要登记的。那些死人,看到一个小孩来排队,没有任何难过,没有任何同情,反而纷纷嫌弃,纷纷指责——你一个小孩,心急忙慌地来排什么队?有人呢,甚至开始指责,指责哈利加了塞,“加塞”的意思就是插队,抢了别人的位置。

总之,你看《天蓝色的彼岸》,是在一种惊讶又略带欢乐的氛围中,你不害怕,你不紧张,你慢慢舒缓下来,你愿意跟着作者,一起开始思考“死亡”这个话题。

2.《当鸭子遇见死神》

(德)沃尔夫·埃布鲁赫

陈科慧译

新蕾出版社,2013.9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一只鸭子,脖子伸得直直的,抬头望向天空。这是封面我们能看到的,鸭子在干什么?想什么?

打开书,跨过扉页,翻到正文,故事直接进入主题——鸭子遇见了死神。

鸭子回过头,看着死神,问“你是谁?为什么一直偷偷跟着我?”

死神微微笑着说“很好,你终于注意到我了。我是死神。”

看看鸭子被吓得眼睛瞪得溜圆,浑身僵直的站在那里。而死神呢,手拿一只郁金香花藏在背后。

“你是来带我走的吗?”

“当然不是。其实从你一出生,我就一直在你身边——以防万一。”

3.《一片叶子落下来》

(美)利奥·巴斯卡利亚

任溶溶译,南海出版公司,2014.4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有些叶子从树枝上被扯掉了,卷到空中,刮来刮去,最后轻轻掉落在地面上。

所有叶子都害怕了起来。“怎么回事?”他们喃喃地你问我,我问你。

“秋天就是这样。”丹尼尔告诉他们,“时候到了,叶子该搬家了。有些人把这叫做死。”

“我们都会死么?”弗雷迪问。

“是的。”丹尼尔说。

“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学会欢笑。然后我们就要死了。”

“我不要死!”弗雷迪斩钉截铁地说。“你会死吗,丹尼尔?”

“恩。”丹尼尔回答,“时候到了,我就死了。”

“那是什么时候?”弗雷迪问。

“没有人知道会在哪一天。”丹尼尔回答。

弗雷迪发现其他叶子不断在掉落。他想:“一定是他们的时候到了。”他看到有些叶子在掉落前和风挣扎撕打,有些叶子只是把手一放,静静地掉落。

很快地,整棵树几乎都空了。“我好怕死。”弗雷迪向丹尼尔说,“我不知道下面有什么。”

“面对不知道的东西,你会害怕,这很自然。”丹尼尔安慰着他,“但是,春天变夏天的时候,你并不害怕。夏天变秋天的时候,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为什么要怕死亡的季节呢?”

其他相关书籍:

《爷爷变成了幽灵》《小鲁的池塘》《我永远爱你》《精彩过一生》《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一片叶子落下来》《当鸭子遇见死神》《爷爷的红脸颊》《熊和山猫》《外公》……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中学

1.《病隙碎笔》

史铁生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1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有时候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

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做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诗句。

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

2.《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Albom.M.)

吴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7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Morrie Schwartz是美国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的社会学教授,幽默风趣爱跳舞,家庭幸福事业美满,人生赢家不过如此。

不幸的是,1994年,77岁的Morrie患上了“渐冻人症”。

这个不治之症并没有击垮他,他坚持上完这个学期的课,他开始研究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分享给朋友们。

有位同事把这些想法发给了一位记者,记者写了篇长文报道了Morrie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Morrie曾经的一位学生看到,他开始每星期二飞越700英里到老人家里陪着他,跟他“上课”:The class met on Tuesdays. It began after breakfast. The subject was The Meaning of Life. It was taught from experience.

这堂课持续了15周,直到1995年11月Morrie去世。这位学生把15周的谈话写成了一本书: Tuesdays with Morries,希望把老人的思考分享给更多的人。

3.《伊万·伊里奇之死》

托尔斯泰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8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故事的主人公叫伊万·伊里奇,45岁,是圣彼得堡中级地方法院的法官,他的生活重心围绕着有关社会地位的各类小事情。

有一天,他从楼梯上掉下来,摔伤了一侧的身体。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疼痛不仅没有渐渐消退,反而加剧了,以致他无法再工作。

曾经“聪明、圆滑、活泼、随和”的他变得忧心忡忡,虚弱不堪。朋友和同事纷纷回避他,他的妻子找来的医生一个比一个诊费高昂。

每个医生的诊断结果都不同,他们开出来的处方也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对伊里奇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折磨,这一状态令他怒火中烧。

伊万·伊里奇最痛苦的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都接受了这样的欺骗和谎言,即,他不是快要死了,而只是病了。他心里也曾经产生过希望的火花,以为情况会逐渐好转,但是,随着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人变得越来越憔悴,他终于明白了正在发生什么。

他的苦闷和对死亡的恐惧与日俱增。他希望得到同情,可是没有一个人给予他这样的同情,他渴望得到宠爱和安慰。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务员,胡须都白了,所以,他知道他的渴望是徒劳的。然而,他仍然这样渴望着。

4.《影像中的生死课》

陆晓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中小学生命教育书单:我们永远欠孩子一节生命必修课

死亡往往是我们生活中的禁忌话题。陆晓娅老师的这本书,却将一束强光打到了死亡身上。通过一门课,数十部电影,陆老师将死亡雕刻得惊心动魄,

但是,与其说她是引领我们坦然直视“死”,不如说是邀请我们纵身跃入“生”。

因为死亡只能是“自己的”死亡,所以生命也必须是“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死亡是关于自由永不熄灭的启蒙。

其他相关书籍:

吴飞《浮生取义》

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

涂尔干《自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