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漫画研究中心 整理了他们推荐的 2017年十大最佳漫画出版物 我们借花献佛 转发和大家一起分享 漫画真的不是只给孩子看的 这里推荐的漫画都值得一看 1 《门先生》 王烁 实在想不到今年竟然有三本原创漫画可以推荐,而且都是国内书市未出现过的逸品。从外到内,装帧和内容俱佳的首推《门先生》,适合轻松阅读,又埋下了许多可以细细品味的地方,比如生活气息浓郁的插图,比如夹在书中的病笺和豆本。 王烁在法国留学时,笔名是anusman,每画完一篇漫画就发在豆瓣上,简直比读者跟进的速度更快,也常常有风格极其精细繁复来展现画力的时候,只是往往开头是控制力极高的复杂画法,进行到半程以后,就开始脱缰变形不受约束,向着更奔放狂野简约的路线去了。等到回国后忙于生计,仿佛暂别漫画,似乎王烁就画得少了,还都是看似取巧的简笔。直到这本《门先生》,恍然大悟,原来境界提升了,全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漫画里细笔勾勒的场景,和穿插于漫画间的单幅,十分耐看。每则小漫画都是王烁的叙事风格,不卖关子,走到哪算哪,所以和俗套距离很远,有时精心,有时惫赖,无厘头的闲笔不少,出乎意料,却并不发挥成刻意,而是不温不火地收住了,所以读着读着就会让人生出好感来。 有点好笑的地方是:门先生最初是创作出来的人物,有自己的人设,这大概也是部分篇目和真实生活保有距离的原因,但画着画着,就被作者夺舍了。尤其是过年篇,成为了非常私人的讲述,王烁是个瘦高、卷发、面容俊朗的人,此时就藏在门先生胖胖的身躯里。 2 《乌干菜白米饭》 阿涩 在阿涩还叫多西的时候,曾在南京的《WAY》周刊连载这个系列,当时专栏名为“最遥远的地方”,大多是童年回忆,内容非常清淡,曾有编辑不懂其珍贵之处,想给他更戏剧化的建议,幸好被劝阻,并未出手。阿涩就像一棵自然生长的树,是我所知最特殊的一类创作者。具体来说,困扰多数创作者的风格、母题等问题,对他来说几乎都不存在,或者说目前还不存在。他的风格似乎最初就确定了,变化不多,却在稳步精进,偶尔也会陷入画工太细致的僵局,但他似乎浑然不觉,或者不以为意,而这也并不会造成他创作上的僵化,阿涩就像一个民间手工艺人,在画画的劳作中得到安宁和满足。 他可以连续几天兴致勃勃画晒谷场上的竹耙痕迹,一粒一粒的谷子,不过阿涩最了不起的地方还在于他的母题:童年记忆,风景和人物铺就的乡愁。他的记忆力十分惊人,就像从未离开过旧日的乡村,根系扎在泥土里,将逐渐被人们遗落的烟火味描绘得异常真切,房屋,器具,田垄,河湾,还有摇头摆尾的动物,活灵活现的乡亲。 其实我和张迅做SC系列的时候,很早就有过把“最遥远的地方”集结成书的念头,却未能实现。庆幸的是,阿涩遇到了好编辑,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愿意和作者一起打磨作品。为了确保画面效果,阿涩用一年重绘了当年的所有画稿,用一年完成了全部跨页大图,撰写辅读的文字,以及确定装帧设计又用了一年,三年下来,当我拿到这本《乌干菜白米饭》时,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最遥远的地方”那种激动,内心竟也有一种落定感。从第一篇老台门、大堂屋,翻到梧桐树、插春秧、六月忙、萤火虫、煨灶猫、露天电影,由地点进入,铺开,顺着四季走到年尾,酿米酒、祝年福,最后就是那一年到头的美味:乌干菜白米饭了。 3 《我希望自己足够渺小》 拾穗人 至今为止,我依然念念不忘《漫游者诺金》和《草帽男》,前者是形而上之旅,还记得拾穗人20年前在电话中向我描述过的旅行终点,诺金在多元宇宙中漫游、探索、寻找出路,终于脱离纸面来到了作者的现实世界。后者则融汇了科幻动作悬疑,有着中国农村+蒸汽朋克的怪诞风格,机械身体的农民依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用镰刀锄头和叉子务农,在田间耕作,在河边洗衣,科技发展极不平衡的世界观,却能感觉到合理性,因为背景是1984式的恐怖世界,民用科技自然大幅倒退,到处充斥着特务和警察,主角亦只是一台失控的杀人机器。 这两部漫画不必说在20年前的中国,就算现在,也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原创作品,然而受阻于境遇,都只完成了不足一单行本的量。我曾多方打听,最终得知,大量《草帽男》原稿被当年的金虹公司当废纸处理了,只有杂志上模糊的印品,复刻都成了奢望。 我希望自己足够渺小,一封写给抑郁的情书。一晃二十多年,拾穗人终于出版了自己的漫画集,却是以“夜空之外的黑色”为底本的《我希望自己足够渺小》,依然可以冠绝国内吧,近十年间,我却多次和他争论,因为始终怀念那个海面下有着庞大山体的青年,不能接受他转战这样缺乏野心的小品。但是,沿着最初只是小品的方向,画面构成越来越复杂,埋入的意向也逐渐深邃,竭尽心血浇灌一朵小花,拾穗人以这种方式贯彻自己的漫画之道。 4 《梦的书2》 智海 来自香港漫画家智海的新zine,继续描绘了一些真实的书,一些虚构的书,虽然篇幅短暂,也令我这样的嗜书者浮想联翩。 不过,zine给我的满足感总是非常有限的,它们更像玩具而不是书籍,智海的《香港午安》索性做成了玩具幻灯机,倒是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因为太受欢迎早已脱销。这本《梦的书2》接续了前作《梦的书》,最值得推荐之处是握在手中,轻轻摩挲书页,仔细分辨线条和色块的颗粒,如旧时印刷品一般的粗糙质感。zine就是这样,五花八门的特殊印制,比起阅读来更适合赏玩。 5 《利维坦之书》 Peter Blegvad 约一年前,我阅读台版《利维坦》时,留下的印象是装腔作势,然而当我读到后浪的这本内地新版时,感受却大不一样,变得有点迷人。因为台版不在手边无法比对,但我估想,也许是译者的语感差异产生了影响吧,台版的翻译生涩难解,但这本内地版相对顺畅,将趣味传递给了读者。 利维坦和猫,就像我喜欢的漫画《卡尔文和霍布斯》的另一个镜像,甚至两者与哲学的亲近感都是相似的。区别大概是前者更多在文学和绘画的基石上发散想象,婴儿利维就像一个博览群书的老人,举重若轻,后者的漫画主角卡尔文,其臆想则更多建立在电视卡通和报纸杂志等流行文化上,举轻若重。 但两者的动人之处又是相似的,那就是看似无拘无束的神游天外之际,读者依然能在不经意间察觉到两位主角的脆弱和局限,卡尔文依然只是个6岁的美国小男孩,而利维坦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婴儿,这种将他们抓回地面的引力,令同为人类的我们产生了共情。 6 《散步去》 谷口治郎 不容错过的漫画家和他不容错过的作品,行走于城市,关注周遭的点点滴滴,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式的城市化简直是一管对症下药的针剂,如果你不去观察身边的诗意和美,就不会懂得取舍,也不会懂得享用,在小区的庭院里种菜,一味的扩建房间,因为除了实用之外你一无所知,每一步都走得乱糟糟,麻木生活在不知所谓的城市里,浑浑噩噩浪费着光阴。 正是因为这种宝贵,让我不忍心批评这个引进版,提示人们懂生活,还是比提示人们懂漫画来得重要。相对于日版的从右向左,这本引进版为了照顾不看漫画的普通读者,坚持从左向右,使用了诸如镜像画面、移动画格等方式来改变原作,这种处理带来的遗憾之处,未来我会在异常漫画的推介中分析。 7 《这里》 Richard McGuire 我对近年来国内大量引进的欧美图像小说有着矛盾的看法,一方面感到非常鼓舞和期待,另一方面又觉得多数并不好看,唯恐凉了读者的心,往往只是某一题材的普及读物,画面平庸,内容逊色于同题材的影视剧和通俗文学,那我们为何要看漫画?但《这里》是值得引进的,形式感出众,提示了漫画的更多可能性。 “这里”是作者摁在虚空中的一个图钉,当然,并非绝对的位置,只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某一处恒定空间,刚好一个房间那么大,全书的所有对开页,就是我们在这一空间区域沿着时间维度忽前忽后,能看到的种种景象。在作者选择的许多时间点上,这是一间1907年建成的祖宅客厅,在更早的时间,是草地,是森林,是沼泽,是荒原,甚至是冰川,在更晚的时间,是未来人散步的栈桥,是辐射超标的废土。 但是,这本漫画的时间罗列似乎只是刻意打乱了顺序,碎片的截取有些日常,并置时不够有趣,缺乏每一处都精心设置的内在逻辑,所以有些散乱,至少作为读者我是没有兴趣通过拼图游戏去发掘作者隐藏起来的意味的。当然作者应该赋予读者不去细究叙事的自由,因此,对这样实验性的漫画来说,画面耐看就成了重中之重,《这里》为了区隔房间本身和发生在这一范围的可视景象,采用了数种绘画风格,其中最大量的、表现房间的类似电脑画或拼贴效果的风格,恰恰最不耐看,这是作品的遗憾之处。 8 《伊甸纳 星际修复师的奇幻迷航》 墨必斯 这是**积木文化出版的伊甸纳合集,408页包含了完整的全系列。巧合的是,同样在2017年8月,内地也引进了伊甸纳六本版的《伊甸园世界01 星之上》,开本更大,翻阅更舒展,但出完六本遥遥无期,根据内容推测(无成人内容,但有一些露点),不打码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这本台版,首印仅一千册。由于创作的年代久远,也许是因为墨必斯被太多后辈仿效,养分被吸纳到无数漫画、影视、游戏中,今天看墨必斯,总觉得不太新奇,不太触动,我也下载了许多英文版,始终不如纸质中文版直接,《伊甸纳》是莫比乌斯相对晚期的作品,情节虽然简单,画面却有化繁为简的妙处。 9 《赤脚阿元》 中泽启治 非常重要的一部引进漫画,**远足文化2016年6月出版,但去年未推荐,所以这个空缺今年补上。这竟然是我与“核爆”的初次见面,此前印象,仅仅是在终结者电影里看过,风和日丽的某天,忽然一切都结束了这种抽象的描绘,或者辐射系列游戏中一切都发生过了的浪漫末世,重新焕发生机的废土。 真正直面核爆时残酷的地狱景象,是通过这本《赤脚阿元》。漫画家本人中泽启治就是一位广岛核爆的幸存者,当时他距离核爆中心只有700米,却奇迹般地存活,并更加奇迹地活到了73岁。 宽泛说,《赤脚阿元》也可以算作私漫画,因为主角阿元和中泽的大命运是一致的,在核爆中,先后失去了五位亲人,漫画的画面与分镜都相当质朴,没有花俏的技法,情绪却非常饱满,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流下眼泪。 《赤脚阿元》并不是以受害者自居的那种卖惨漫画,几乎可以说,它无所畏惧地批判了所有人,发动战争的日本政府,在中国和朝鲜杀戮民众的日本军人,战前战后自私愚昧的日本人民,以及投下原子弹、战后统治日本、建立医疗组织却不为救助、只把幸存者当样本研究的美国人。 或者说,中泽的立足点是具有理想美德的人类,如何在世间遭遇摧残和不幸,但依然保持着善良和刚直的故事。阿元的父亲(同时也是中泽的父亲)在战争时期反战,被政府抓捕迫害,被乡亲视为卖国贼,全家都被排挤,原子弹爆发后,反战成了潮流,此前拥护战争的高权人士,摇身一变成为了反战议员,为发动战争罪孽深重的天皇,惺惺作态,继续被民众拥戴,而核爆的受害者们,如阿元和母亲,却继续遭到国家的忽略,普通民众的歧视,始终挣扎在吃不饱的极度贫困中,核爆带来的后遗症也在不断夺去更多人的生命。 为什么要看这样悲惨的漫画呢,其一是主角从未妥协,这给人勇气,其二就是人类的天性了,爱伦坡的恐怖小说论(依稀印象)谈到,人们喜欢在温暖安全的室内,看故事里的人们遭遇灾难和不幸,这件事本身是和道德无关的。 重点推荐前四本,是少年jump上最初的连载,真挚流畅,因为描绘核爆受到日本社会的压力被迫完结,重开的后六本,画工更劲到,我甚至在打架弄得一身破烂的阿元身上看到了空条承太郎的影子,内容却要逊色一些,多了不自然的刻意和说教,但作品依然是有魅力的,直到最后一页合上书,阿元和他的朋友们依然鲜活浮现在我眼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 10 《柘植义春80周岁特集》 多人 本次推荐中唯一的外版漫画,购买相对困难一些,继承了《GARO》遗志的漫画杂志《AX》第119期,除了短篇《山椒鱼》《红的花》之外,这本特集收录了多位漫画家以柘植义春作品为题的创作,漫画、插画、雕塑,这是本年度“致敬柘植义春展”前后期之外的第三波致敬,珍贵之处在于纪念性。 “在日本漫画界,柘植义春的名字是和手冢治虫并列的,如果说后者影响了日本主流漫画的叙述与美感,柘植义春则是成人漫画和前卫漫画的开山始祖。”这个流传已久的评语,对初识柘植义春的读者来说依然有效吧。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