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 转眼又到寒假 听说寒假和读书更配哦 除了备考图书 还有更多"好玩"的书等着你去发现 韩祥波老师向你推荐了他的私藏书单 可爱迷人的我已经帮大家整理出来了 码下来慢慢看吧~ 整理自 微博@民法韩祥波 1 《瓦尔登湖》 美·梭罗 豆瓣评分:8.8 荐语: 首先推荐此书,是因为,她不是关于知识,而是关于生活。她不是一读即可,而是可以作为一生的陪伴。一个具有独立倾向,笼罩在忧郁气质下的灵魂,此书大概是最好的伴侣。 此书作者,独居于瓦尔登湖畔,在自建的小木屋中,脱离了所谓文明社会,进行了生活体验。通过作者的思考,发现,所谓的文明人的生活,许多时候的自以为是,确显得,如此荒唐。此书伴随我已有十几年,有中文译本和英文本。 可以说,此书的思想构成了我选择生活方式的思想底色。更为幸运的是,我还找到了可以分享此书思想的朋友,特别是,我的妻子。 几年前,意外相识时,我就向她提起此书,提到此书给我带来的影响。出乎我意料的是,此书,从此也就走进了她的生活。繁忙工作之余,她时常会品阅此书的文字。去年,她到成都出差,我从广州上完课后去相会。到了酒店,办完手续,进了房间,豁然看到,常在我书桌上的那本《瓦尔登湖》,静静地躺在床头。当时,那种感觉,真是妙极了。本打算到酒店就开始写未完成的书稿,但是,看到这本书后,我就决定给自己半天假,好好回味一下梭罗那静谧而深刻的文字,让我那匆匆的灵魂,好好的休憩一番。就这样,坐在窗边,翻阅那熟悉的文字,直到妻子下班归来。 2 《爱弥儿》 法·卢梭 豆瓣评分:8.8 荐语: 要保持一种置身于浮华世界之外的心境,需要让自己的思想获得力量。 如何获得?这需要教育。 而我们在这个世界所经历的教育,或许获得了不少的知识,但是,确难以获得思想。为何?就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谈论教育时所言,如果后一个阶段的教育总是构成对于前一个阶段的否定,那就是一种浪费。想想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特别是思想观念方面,不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吗?而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人们往往不得不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海德格尔说,语言之存在之家。当人们成天说着背离自己思想的话语时,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所以,要想在浮华中,保持一种独立的思想,需要自我教育,根据我的读书体验,阅读《爱弥儿》正是展开自我教育的好途径。一个具有忧郁气质的思想家留下的经典,对于一个追求思想独立的人来说,无疑是上等佳品。 据我所知,这本书,思想史上曾经教育了康德,读后,康德受到震撼,感觉到自己的研究如果不能增进每个人的人权,那么,自己的工作就连泥瓦匠都不如。这本书也教育了我,帮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更帮助我认识了自己,尤其是在信仰方面。卢梭讲,一颗正直的心,就是上帝真正的殿堂。这一下让我明白了信仰为何会如此广泛的存在。 好好品阅吧,我的感觉,这本书,不需要从前到后的看,可谓开卷有益。对于我而言,影响最大的是第四卷,尤其是下册开篇的信仰自白部分(商务印书馆版本) 3 《宽容》 美·房龙 豆瓣评分:8.6 荐语: 第一次看到此书,是在2000年那个春天。某一个周末的下午。夕阳西下,学校周末文化广场上摆摊卖书的人们,都准备收摊了。我去做家教,回到学校,路过书摊,在众多的图书中,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不起眼的旧书。 花了2元钱买下,就成了当天晚上的精神盛宴。看到晚上熄灯,没有看完,第二天起得很早,一直到中午,完成了第一遍的阅读。书中描述的人类思想与社会简史,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太令人震撼了。 此书,名字叫《宽容》,实际上,讲的恰恰是一部人类历史上如何不宽容的历史。我们都期待宽容与自由,岂不知,宽容是历经了千年不宽容的历史,一次次触动人类那尚未泯灭的良知,甚至经历了几百年残酷的战争,才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说起宽容,往往是期待得到他人的宽容,一旦自己得到了权势,则要求他人都要遵从自己,否则就要加以剪除。 比如,基督教。刚刚产生时,只求能够让自己存在。在罗马倍受歧视,甚至被罗马统治者钉上十字架,然后再活活烧死。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一统天下。别说信仰其他的神,即便是对于基督教义的解释,如果不合教会意见,就会被认定为异端,就要被“连根拔除”,即在精神和肉体双方面加以消灭。 人类经历如此惨痛的历史才学会了要宽容,难道不是根植于复杂、贪婪、自私的人性吗?人类历史如此,作为个人生活,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只有真的认识到,宽容,首先不是要求他人的,而是要求自己的,在自己生活里,才能得到宽容带来的福报。 4 《乌合之众》冯克利译本 法·勒庞 豆瓣评分:8.3 荐语: 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名著。通过题目,大概能够感知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面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如何能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被所谓的时代潮流所裹挟?这本书,已有百年历史,是针对法国社会的观察而作,就像托克维尔之《旧制度与大革命》一样,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阅读时,都有极强的时代感。 人,包括所谓的精英,都有这样的特点,一旦处于群体之中,似乎就失去了独立思想的能力,不自觉的盲从,这可能会带来极大的恶行,然而,却有可能是以多数人的名义,也可能是为了一个所谓伟大目标的追求。 作为一个法律人,必须首先要让自己做一个独立的人,失去了这一点,很难在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法治等华丽的概念包装之下,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一旦失去了真相,不管外表包装的再华丽,也都是荒诞的。 5 《寻找家园》 中·高尔泰 豆瓣评分:9.4 荐语: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高尔泰?进入21世纪以来,这是个在中国大陆逐渐被人们忘却了的名字,但是,就连高尔泰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以散文的方式书写的人生记忆,竟然在中国大陆出版了。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高尔泰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画家。当年因《论美》文,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夹边沟劳改。夹边沟是个让很多知识分子闻风丧胆的荒漠,到现在都没有人能说得清,当年,有多少知识分子曾经葬身于那么个恐怖的世界(关于夹边沟,可参阅杨显惠:《夹边沟记事》),可以说,这对于当是所谓右派而言,是一部罄竹难书的苦难史。 高尔泰能在晚年写下《寻找家园》,似乎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并不是说个政治事件结束了,就会开始所谓的幸福生活。作为高校教师的高尔泰,因为不愿意屈服于体制的要求,辗转换了几次工作,最后,终于决定出走海外,现在定居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在那里教油画。 正如高尔泰所言,寻找家园,就是寻找意义。这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有震耳发聩的警示。然而滚滚洪流中,几多人还能听见一个老人如此诚恳的声音?这本书,我通读过三遍,个别篇章,看过的次 数,难以记得。但是,那文章的字里行间,无时不在提醒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要自己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自由人,当然,里面也还涉及到他个人的几次感情以及他偏执的处理方式,看了这样的文字,或许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在追求做一个自由人的同时人也不得不接受命运对于自己的安排,有时候,就像上帝掷骰子,我就成了我,你就成了你,莫名其妙的,你我之问就发生了联系。这恐怕是每个人都难以逃脱的宿命吧。 6 《沉默的大多数》 中·王小波 豆瓣评分:9.1 荐语: 不知道,生活在当下的你,是否喜欢王小波?他英年早逝,留下的文字不算多,我曾经用过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读过,他的妻子李银河在小波死后编辑的《王小波全集》。 相对于小说,我更喜欢的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仅是对于社会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一个想要追求思想独立的人,如何在一个充满群体意识社会中更有趣地生活下去。通过阅读小波这本杂文集,能够获得很多的生活智慧。 但,这种文字,绝对不是心灵鸡汤,在我看来,心灵鸡汤是适合于“乌合之众”们的,他们喝了什么汤,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下,都不会让自己丧失主体性,都会通过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7 《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 豆瓣评分:8.5 荐语: 王小波的很多思想,都受到罗素的影响。在自己文章里,一提到罗素,惯常的表达就是“大贤罗素曾说”。 罗素既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更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而罗素的影响力之所以这么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哲学史。据哲学界的学者讲,罗素的哲学史,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史,因为,他在写作的时候,很任性,许多被认为很重要的哲学人物,他要么简略处理,要么直接略去不谈,对于一些根本不是哲学家的人物,他却给予不少的笔墨,如他写马基雅维利、写拜伦。 但是,这恰恰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在所有以西方哲学史为主题的著作中,没有任何一部比这一部更流行。罗素笔下的哲学家们或许不够真实,给人带来的感觉却更为美好。罗素当年,还凭借本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文辞优美,可以直接读英文版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版本)也翻译的很好。若能有耐心品阅原版,可谓一举两得。 8 《通往奴役之路》 英·哈耶克 豆瓣评分:8.8 荐语: 作为一个法律人,只是知道不做“乌合之众”还不够,还要有更为深入的思想根基。这需要哈耶克式的著作来浇灌自己的思想。 哈耶克,是出生于奥地利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记得当初,我第一次读完《通》一书时,在扉页写道:如果有人承诺,要将你带到一个没有任何阴影的地方,对此人的大言不惭,千万不可相信,因为,他带你去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光明,只有黑暗。生活在这个世界,必须承认人性的复杂。有光明的地方,必然会有阴影。我想,这样的思想,即可以用来理解政治社会,也可以用来指导个人生活。 9 《法律、立法与自由》 英·哈耶克 豆瓣评分:9.0 荐语: 《法律、立法与自由》给人们提供的是,既有美好理想,也具有实践价值的法治社会图景。首先,区分法律与立法,立法者制定的规则,不能替代法律,这里的法律概念,源自自然法思想,本身意味着公平正义。同时,立足于人理性的有限性,立法者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一切需要,因此,对于人类自生自发秩序,立法者不应染指,立法需要解决的,只是人自生自发秩序之外的问题。民法中强调的私法自治,与此一脉相通。对于行使公权力的机关,法无授权不可为之思想也蕴含其中。读好此书,就具备了研习法学的基本思想底色。 10 《人的宗教》 美·休斯顿·史密斯 豆瓣评分:8.2 荐语: 这大概是在写宗教的书中,最受欢迎的严肃作品了。 因为,她不像《宗教的故事》一书,主要靠讲各种宗教的传奇故事、奇迹等吸引眼球,显得颇为肤浅,而且,只讲大事件,很像中学的历史教科书。 《人的宗教》能够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作者在讲述各种宗教时,是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在传播思想,包括中国的儒家思想在内,都让人有一种相通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本书表面上是在讲宗教,其实是在讲人性,是在讨论人性中高层次的灵魂需求。 对于宗教,在我们都经历过的教育中,被认定为所谓的精神鸦片,是什么统治阶级用来怎样怎样的话语,相信大家都是是熟悉的。可是,就连宗教是精神鸦片这句话,也是对于马克思著作的断章取义。 一次,读马克思的书,看到了这句话的出处。马克思说,宗教是人们的精神鸦片,是没有感情的世界里的感情,是没有精神的世界里的精神。没有感情的世界里的感情,没有精神的世界里的精神,说明宗教对于生活在世俗世界的人们来说,是何其的重要。 《人的宗教》,不论各宗教之短长,更不分各宗教之高下,作者都将其放在洞悉人性的平台上加以考察,读后,让人感觉到的,只是人为了丰富、拓展自我认知而不断做出的努力而已。读完此书,我的感受是,不是认识了宗教,而是更多的认识了自我。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