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人物传记 | 这5本书,浑浑噩噩的时候让我想起努力的意义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1 19:28:15 0

人物传记 | 这5本书,浑浑噩噩的时候让我想起努力的意义

我看的书很杂,但是人物传记,我每年都会读那么几本。

我们为什么要读传记呢?我的答案是:为了过好自己这一生。形形色色的人生在你面前展开,你不由得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浑浑噩噩的时候,让你想起努力的意义。我们仰观和俯察他人的人生,其实是为了过好自己这一生。

看传记的乐趣不是看传主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看他们在未来还不明朗时,站在人生关口时如何选择,如何要求自己,如何把一个想法变成行动再变成结果;

看传记的乐趣也不是看传主们收到了多少来自他人的褒奖,而是看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得意失意之时,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世界。

1

《富兰克林自传》

人物传记 | 这5本书,浑浑噩噩的时候让我想起努力的意义

富兰克林何许人?一个头像印在百元美钞上的男人。

他的头衔太长了,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是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然后是外交家、出版家、作家,也是成功的商人,更厉害的是,他还是一个科学家。

而这样一个通才,最初不过是一个出身微寒的穷小子,完全通过个人努力,一路自学成才。《富兰克林自传》写的就是他的自学成长之路。

在我看来这本自传是一本个人成长的百科全书。

很庆幸,大学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富兰克林是一个典范,让我我很早就知道一个不甘平庸的年轻人应该如何通过自我要求以及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一步步自我实现,如何慢慢拥有出生时不具备的能力和资源。

首先里面有很多非常具体的学习和能力养成方法,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如何通过模仿期刊优秀的文章来提高写作能力?富兰克林的模仿对象是当时文章很精彩的期刊《旁观者》,他不止是多看多写而已,而是设计了一整套非常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

后来我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看到,作者用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来说明刻意练习的原则和方法。

其次有很多关于如何社交和如何获得个人影响力的方法。经典社交书《别独自用餐》把富兰克林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交案例来讲解。

富兰克林从一个印刷工人到一个成功的商人,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举足轻重的政治家,是通过组织或参与建立一个又一个团体并活跃其中,来不断扩大交际圈、放大影响力的:

先是小型的共读社,成员都是还没有什么声望也没有什么成就的年轻人,然后在共读社的帮助下,建立图书馆,之后建立费城第一支城市巡逻队、第一支消防队、本地第一家学院即后来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古典的新书《跃迁》也是用他组织共读社的例子,来说明独立思考不等于独自思考,一个人的学习、思考能力都极其有限,整体盘旋在自己的思想、能力、领悟范围内,很快就会遇到瓶颈,更好的选择是成为联机学习者。

从这本书里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处世哲学。

富兰克林在自传里谈到,曾经有一个议员,因为与他政见相左,对他的态度非常敌对。怎么办呢?他打听到这位议员有一本稀有的藏书,他写了一封信去借书。结果,这位议员竟然答应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天后,从来都对他横眉冷对的议员竟然主动和富兰克林打招呼,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他效劳。

和我们的惯性思维不同,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同时,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里,把这种心理现象成为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自传》教给后人太多东西,所以后来我总是在不同的书里、不同的文章里、不同人的口中,不断地遇见它,然后不断地感叹自己当初太低估这本书,以至于看得不够细也不够深。

2

《辜鸿铭传》

人物传记 | 这5本书,浑浑噩噩的时候让我想起努力的意义

这本是他传,从传记的水准来说只能算一本普通传记,有趣鲜活的是辜鸿铭这个人。在看这本书之前,说到辜鸿铭我是双眼茫然的,但现在只要看到这个名字,我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性情古怪但特别拽的老头。

他的生平可以简单概括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婚在东洋。

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西洋人,父亲是橡胶园的总管,橡胶园园主布朗先生没有子嗣,所以把聪颖的小辜鸿铭视如己出,还收为义子。10岁的时候,辜鸿铭就被布朗夫妇带回欧洲接受教育了。

求学14年回国,后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是张之洞的外文秘书。所谓婚在东洋,指的是他纳了一个日本小妾。

他有多跩?精通九门语言,拥有13个博士学位。1877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做学术研究,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多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别说当时的中国人了,著作在欧洲声名如此之盛的,当今又有几人?因为备受西方世界推崇,当时外国文化圈里流行一句话:“到中国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可是这样一个喝洋墨水长大、学贯中西的人,却是公开的保皇党,且一副特立独行的清朝遗老打扮。他印象很深的是电影《建党伟业》里关于辜鸿铭的一个小片段:

    老头着马褂,迈方步,昂昂然在哗然声中上台,众人嘲笑议论:北大的英文教授,居然还留着辫子。老头晃着脑袋,不以为然地回敬:“老夫的辫子长在头上,诸君的辫子长在心里。”接着一转身,拿背后的辫子对着众人,作展示状,道:“诸君请尽情地笑吧。”此语一出,满堂皆惊。

他是一个活得很放肆的人,所以他的奇谈怪论、奇闻异事满天飞。

虽是保皇党,可是慈禧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却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他虽是保皇党,可是平生最服气最欣赏的人,却是革命党,北大校长蔡元培

这样一个怪诞老头,他给我的影响不是富兰克林式的,但是他与旁人不同的活法,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人一辈子可以活得这么放肆!原来有才华是一件这么帅的事!

所以当我浑浑噩噩、一步步走向平庸的时候,脑海里就会出现这个怪老头,有本事有才气的人生是一件多么酷多么有趣的事,而身无长处是多么无聊啊,然后我从心底里渴望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然后我就获得充足的动力把学习学到极致。

所以当我拘于他人的目光和评价、拘于自己内心的怯懦,这个不敢试这个不敢做的时候,心里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活得放肆一点又怎么样呢?一辈子束手束脚多么无聊啊。

3

《 四十自述》

人物传记 | 这5本书,浑浑噩噩的时候让我想起努力的意义

这本书的传主是胡适。如果说辜鸿铭是一个恃才傲物、个性张扬的狂人,那胡适就是一个温润宽容的书生,一个慈爱温厚的老师。

两个人有段趣事。看过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的人肯定知道,英国上流社会和中下层使用的英语不论是发音还是措辞都是非常不同的。胡适1917年刚被聘为北大教授时,作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做了一次演讲,用英文念了一句荷马的诗,结果被辜鸿铭嘲笑一通,斥其英语是美国中下层的英语。

这就涉及到两人求学经历的不同了,辜鸿铭去的是欧洲,有英国父母庇护,读的是爱丁堡、莱比锡,别说贵族英语了,他还能用更贵族的拉丁文写诗歌,而胡适去的是美国,他是庚子赔款公派留学生,而且美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但后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胡适是远远超过辜鸿铭的。

胡适先生在《四十自述》的自序中说,“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我记得网上曾经疯传过胡适的日记,每天都是打牌。胡适的生活里确实有过这样一段荒唐时光。《四十自述》回忆了这段往事。

当时他17岁,正在上海读书,学校闹风潮,学业不顺遂,家里也因为经商不利、变故频繁,所以他心灰意冷、忧愁烦闷,交了一些坏朋友,两个月就学会了打牌、喝酒、叫局、吃花酒。整夜打牌,连日大醉,都有。

如果一直这样堕落下去,我们就不会知道有胡适这么一号人了。

后来就出事了,他醉酒和巡捕打架,被带进了巡捕房,等他酒醒的时候发现自己狼狈不堪地躺在巡捕房的地上。这一下反而刺激了他,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一下子就清醒了,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

他辞去糊口的教职,专心筹备庚子赔款公派留美的考试。好玩的是,他原名胡洪骍,“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临时改用“胡适”名,后来一直沿用。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胡适,仅仅26岁就成为北大的教授。很多时候一念之间,人生路径就改变了。

我个人特别喜欢他25岁生日写给自己的自寿诗,那个时候他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弃我去者,二十五年,不可重来,看江明雪霁。吾当寿我,且须高咏,不用衔杯。种种从前,皆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从今后,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

过去的岁月已经不可重来,不管有多少未竟之事,后悔遗憾已经没有意义。从前的行为和选择造就今天的我们,今天的行为和选择同样决定明天的我们。想活成渴望的样子,没有捷径,“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4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人物传记 | 这5本书,浑浑噩噩的时候让我想起努力的意义

这本是村上春树自传性质的随笔集。

年初的时候我闭关写书,这是我第一次写书,写了一两个月之后,状态特别差。村上春树说: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无人会赶来相救。我很想知道,如何度过孤独的、无人会赶来相救的独处时光。

我一开始是把这本书当成了作家入门指南书来看的,可是之后却发现,它更像是一个长者微笑着回望来时路,耐心温和地和你说他理解的人生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这是一本特别适合迷茫期看的书。看这本书的最大体会是:人生的路是走着走着才开阔起来的。

以前我总觉得,对于有规划的人来说,未来是可见的,通过人生规划,我们可以按部就班地实现既定目标。现在才发现未来并不总是清晰的,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前头的路需要尝试和摸索,人生的路常常走着走着才开阔起来。

村上春树并非从年轻时候就下决定而做小说家,用他自己的话说,“29岁之前想都没想过竟会写起小说来。”

二十几岁的他,和妻子一起借钱开了一家小店,一边经营小店一边偿还债务,日子过得辛苦拮据。写小说对他来说是个没有征兆的偶发的念头。

因为白天忙于经营,深夜才能挤出时间,所以每天等家人睡下了,他就在厨房的餐桌上用四百字一页的稿纸奋笔疾书,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正是这部小说的获奖,才把他引上了职业小说家之路。

我欣赏村上春树的人生态度,他想开店的时候就借钱开店,想写小说就深夜挑灯书写。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冒出过类似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将想法诉诸行动的人却很少。我们今天当然知道村上春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但回到最初的原点想一想,如果当初他产生了写小说的想法,却从来没有动笔,我们今天还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吗?

未来的路是走着走着才渐渐明朗起来的,如果永远不踏出那一只尝试的脚,就只能在原地无意义地叫嚷着迷茫焦虑没有方向。

5

《奇特的一生》

人物传记 | 这5本书,浑浑噩噩的时候让我想起努力的意义

这本书严格意义来说,是小说,成书于1974年的苏联,是写真人真事的文献性小说。它的主人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

一切听起来都很冷门,这样的一本书怎么会被大家注意到呢?说起来也挺神奇的,说它是小说吧,它更像是传记,说它是传记吧,主人公的知名度很低,它其实一直是被当做时间管理书籍来使用的。

如果说时间是一头难驯服的野兽,那这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就是那个驯服了时间的男人。可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你时间管理方法的书籍,它展示了柳比歇夫严格时间管理的一生。

这位苏联昆虫学家,从26岁时就开始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每天都记录和核算时间使用情况,一天一小结,一月一大结,一年一总结,精确到分钟,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换句话说,他知道自己26岁之后每一年的每一分钟是怎么花掉的。

普通人可能无法像他一样完美的使用时间,但他的一生却传达给我们关于时间管理最有价值的那些理念。

比如,管理时间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时间都是怎么用掉的。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分析自己的时间消耗情况,一方面了解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的时间,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沿着能力边缘,更合理地安排自己以后的工作;另一方面,基于诚实客观的时间记录,砍掉花费多、产出少的时间支出。

比如,把小块的时间利用起来。

柳比歇夫细碎的时间掌握了几门语言。但我们却不把小段的时间当时间,我们像一个挑剔的食客只选取肉质最好的部位一样,只使用精选的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觉得只有不受客观因素干扰的长时间才能用来完成事情。

反思之后我才发现,当只有十五分钟、半个小时、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我都觉得自己没时间的,因为我觉得这点时间做不了什么事。这简直是天大的“误解”。“小段时间做不了事”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对于时间的这一错误观念影响了我们的整个时间利用效率。

比如,注重精力管理。

柳比歇夫一生勤勉,可是从来不开夜车,也不是那种只知工作的工作狂,而是很懂得享受生活。

《奇特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人自我管理的一生,以及做好自我管理,一个人可以做成多少事。因为说到底,时间是没办法管理的,我们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好的传记给予的养分,绝对不是鸡汤和成功学式的,而是:

哦,原来人的一生可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和态度来活;

哦,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思维和视角来理解人生,理解世界;

哦,原来著名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也不一定是完美的一生,也有缺憾也有痛苦;

哦,原来他们也会迷茫焦虑、也会自我怀疑,但站在生命地尽头回望,那不过是年轻的心必经的一个短暂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