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里,姚木兰身上寄托了林语堂先生的两重理想,她是林语堂心目中完美女性的化身,也是林语堂想象中的道家人格的具体表现。 木兰处世宠辱不惊,展现沉静、隐忍的生命底色,又能时时自省。更可贵的是,她是大小姐出身,却能处处为他人考虑,通达人情世故。这样的性格,加上脱俗的美貌,成为林语堂给自己塑造的梦中情人。 但是,这样的人,欣赏可以,林语堂恐怕也未必会真的与她终生厮守。 小说中,林语堂借立夫之口评价木兰“一个完美的女人,一种缺憾的人生”。木兰的完美在于她差一点就要成为一个兼具美貌和智慧的现代女性,但她始终还是那个时代的人,是男性作家按照男性的审美和理想塑造出来的“女神”,她的美好是男性赋予的,她能看到女性生命自由的光亮,却没有勇气走到光亮里去。 这种由男性描述、定义的美好,时隔八十多年,仍然魅力不减。 和一个朋友聊木兰的时候,她再三跟我讲,要美好如木兰,但不希望缺憾如木兰。她身边有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但这些高知女性,在人格精神上,仍然会表现出传统妇女才有的对男性的依附,似乎只有获得男性的认同,才是一个女性最终的归宿。 她告诉我,从身边这些高知女性身上,她相信了,人类虽然已身处信息化时代,却还在用古代的大脑在思考和面对世界。人类的进化走到这一步,女性对内心觉醒的追求,其实才刚刚开始。她们需要面对男性社会的重重定义,让自己更加自由而美丽,也只有她们变得更加自由而美丽,这个世界才有更加美好的可能。 今天书单中的这5本书,就是献给那些想更加自由美好的女性的心灵。 001、《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 聊《简·爱》之前,先让我们安静下来,温习一下这段著名的台词: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我第一次读《简·爱》,忍着英伦岛上的阴雨,几次都想放弃这本书,回到金庸身边去。在故事里陪伴着简·爱沉郁地长大,经历了阴霾和惊吓,一直走到这段话面前,我才最终释然。 很多人读这本书,可能都伴随着这种感受,简·爱卑微的生命里充满各种歧视和虐待,不会有魔法学校的光照在她身上,她只能容忍。舅母的冷眼,孤儿院的冷酷与虚伪,父母早早去世,好友就死在身旁。她的命运被注定了。她身边的女人们,无论受过多少教育,都是依附男性而生的,她们的生存目的,就是要找个家境好的男人嫁了,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在那个时代,女性最好的职业就是好妻子和好母亲。 这是简·爱的困局,也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困局,更是今天很多女性的困局。 她们的时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国,但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时代进步得到更多改善,夏洛蒂·勃朗特为了写小说,甚至一度要化名男性才能免去困扰。今天的世界,虽然女性的地位已经得到巨大的改善,但她们内心深处,还在给自己圈定生活的范围。 时代是枷锁,有人安之若素,就一定有人想要反抗。夏洛蒂·勃朗特反抗的武器,是简·爱出身卑微、相貌平常,但内心对美好无限的追求。她才不顾什么“长的丑就没有青春”这种话,这个敏感、倔强又有独立意识的女孩,在成长中遇到各种挑战和困扰,虽然性格怪癖,却始终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尊严。 第一本书推荐《简·爱》,因为她是一本女孩的成长故事,简·爱的困苦丝毫没有虚张声势的煽情,苦难就是苦难,但苦难不应该让人懦弱,也不应该让人卑微。不卑微,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根基,更加是一个女性,面对各种让她变成贤妻良母的说教,能坚定地面对自己未来的最重要的力量。 002、《第二性》 作者:西蒙娜·波伏娃 上海译文出版社 半个多世纪之前,波伏娃预测,今天世界的女性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利和尊重,这个预测,看上去好像正在实现。 据说,20世纪初期,女性走上街头要求自己的权利,一部分是因为时代在进步,各种思潮的推动,另一部分是因为世界大战爆发,平素躲在屋子里的女性,必须站出来支撑战争后方的生产,并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更多的权利。两次世界大战,除了引发不同国家的战争,也引发了两性之间的战争,两性世界的利益在重新划分。 波伏娃的《第二性》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从历史、神话、文学多个方面入手,分析女性的处境,探寻女性独立的可能的出路。在这部书中,波伏娃不断强调,女性受制于男性的地位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经济条件变化导致。当女性从事的采摘工作的产出无法与男性的狩猎和耕种相比时,身份和地位就开始下降。只有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真正的精神、社会、文化各方面地位的提升。 但是,当战争过后,曾经慷慨激动的女性回到家庭,社会趋于稳定,新的枷锁重新形成。男性控制的经济社会,开始用偶像、模板和各种故事重新塑造女性,希望她们回到平静的家庭生活中,回到客体的、依附的地位。女性开始重新相信,给予爱是女人的荣耀,被要求在生命中等待王子的出现。她们被当作是懒惰和非理性的,被强行灌输柔弱和顺从才是美德。在某些很严厉的描述中,女性就是被物化的他者,这种物化体现在各种消费狂潮中,消融在“双十一”之类的狂欢之中。 社会在这个层面,似乎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进步。这是今天女性的一个潜在的困局,很多敏感的人已经开始为此焦虑,但更多女性,正在重新接受这一套说辞。 这一切现实,似乎都在印证《第二性》第二卷开头的一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跌宕起伏的命运,都被波伏娃的这句话道尽了。好在,波伏娃的书还在,只要还有女性从物化和自我贬低和诱惑的欢乐中醒来,波伏娃都能为她们提供力量。 这本书出版之后,在法国,曾经被指责是“败坏法国男人的名誉”,一本激发女性觉醒的书,如果引起了男人们的愤怒,说明她离真相不远了,这也是她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的原因了。 003、《一间自己的房间》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受邀去剑桥大学做了两次“妇女与小说”的演讲,演讲的内容汇集起来,就成了这本《一间自己的房间》。书的开头,伍尔夫直截了当地说:“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意见自己的房间。”整本书,都是从这句话开始,写得大胆而坦率。 女人写小说,是从伍尔夫自身的身份来谈生活,但写小说这个动作还是颇有些象征意味的。与女性被限制在家务和育儿的琐碎相比,写小说显然是一种内心自由的表现了。困苦的生存环境和缺乏平等就业的机会,制约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被迫处于身体和精神的依附状态之中,这样的女性,沉陷在生活的压榨和诱惑之中,遑论自我觉醒和精神的自由与解放。 如果说,波伏娃在用历史分析女性被压抑的原因,是学者式的呼吁,伍尔夫只是讲了几个故事,从故事引出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心灵的自由依赖于物质的保障,女性的觉醒与解放,依赖于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拥有独立的空间。这好像正是今天那些追求独立的女性最重要的诉求。 同样一个问题,学者和作家的区别很明显,学者依靠强大的逻辑和充足的证据让人信服,作家则是用故事让人沉浸其中,并且同意。同样在讲女性如何在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自由和地位,我很喜欢伍尔夫的这种文字的态度:在幽默和看似闲谈之中,激励一个人的内心,客观、理性,也对女性的未来充满希望。 她说:我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到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这条溪流中去。 又说:我之所以要求你们去挣钱或拥有自己的房间,就是要你们活在现实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将之描绘出来,那都将是一种充满生气、富有活力的生活。 伍尔夫放弃痛陈女性被物化的可怕,只是告诉自己的朋友们,有一条路通向美好的生活,这条路我看到了,希望你们也看到,为了这条路和这个目标,我们可能需要思考,需要阅读和行走,需要让自己充满力量,而不是充满欲望。 想成为自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女性,想成为女性自己的样子,比任何事情都难。 004、《世上另一个我》 作者:萨拉·帕坎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女性小说,和《简·爱》相比,她或许更适合今天读者的口味。小说的故事显得有些套路化,姐妹两人,一个默默无闻,一个光鲜亮丽,一个自怨自艾,努力躲避,活在另一个的光环之下,这是现代电影工业熟悉的套路。 这个故事里,妹妹林赛有个美艳动人的姐姐亚力克斯。姐姐能轻易获得父母甚至是陌生人的宠爱,甚至妹妹的男朋友,见到姐姐之后,都会离自己而去。为了能更好地活下去,妹妹只能寻找差异化的生存道路。姐姐美丽,妹妹就努力表现得聪明。林赛一面努力活下去,一面埋怨姐姐和命运。 生活在二十九岁那年翻转。妹妹回到故乡,因为工作原因开始化妆和尝试打扮自己,姐姐则因为得病变丑了,姐妹俩的生命彻底翻转。这时候,妹妹才发现,自己多年的困惑和不忿都是错误的,自己只是挣扎着生活在对别人的羡慕和对自己的不满意里。 林赛的生活映射的其实是整个现代职业女性关心的核心问题:爱情、容貌和事业。在竞争愈加残酷的今天,女性想在职场中生存,想获得他人的认同,都要从这三个方向上突围。有美貌就把美幻化成性感,吸引更多人关注,缺乏美貌就拼命打拼,期待事业上的成功,所有的努力,只是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在故事里,林赛正是如此,她的前三十年,只是在实践一句话:“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我自己。”因为无法成为姐姐那样,她一边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上,一边抱怨命运不公,这是她的失败,也是我们这个世界里,大部分人的失败。 这个故事的治愈来自林赛重新理解了姐姐的内心,了解了姐姐的无奈和她们之间存在的微弱如游丝的亲情,这种亲情被故事放大,让林赛发现,自己所渴望的生活其实是如此的渺小和不值一提。 这是一本典型的现代都市女性小说,只有看着她们生活的困扰、挣扎和迷茫,我们才知道轻言女性的自觉和解放,是多么不易,有多少人努力渴求的,其实就是这个世界布好的迷局。小说中,林赛破局,依靠的亲情,在亲情的扶助下,她开始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么,现实生活中,那些正在往局里钻的女性,到底怎样才能回到这个自我解放的问题上来:我是谁?我本该是谁?这是这部治愈系小说,留给我们的另一个问题。 005、《圣杯与剑》 作者:艾斯勒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如果不是因为《达芬奇的密码》,恐怕很多人都很难会去看《圣杯与剑》这种文化人类学的学术著作,也正是因为丹·布朗在小说中的迷人叙述,让很多人了解了圣杯与女性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本书中,圣杯,代表孕育、包容、生长;剑,寓意统治、暴力、血与火。两种形象象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社会关系。作者艾斯勒专注于史前文明的考察,只是为了揭示一个女权主义者们很熟悉的结论,公元前4000年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社会处于一种以“圣杯”文化主导的环境中,男女合作,两性分工平等。 这种和谐一方面由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动,另一方面来自于游牧民族战争的促进,从公元前4000年至今,主导人类社会的是“剑”的文化。当然,作为一位深刻的文化人类学家,艾斯勒想做的不仅仅是揭示这个历史现象,而是在分析“圣杯”与“剑”两种文化形态的优劣。 在艾斯勒看来,“剑”型的文化充满过度的竞争,矛盾激增,整个人类因为这种冲突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可能,而如果想要让人类回到平等、友好、彼此关爱的社会环境中,还是需要“圣杯”型文化的介入。 书名中,圣杯与剑,是人类的历史和未来,其实,作者想说的是,“圣杯”文化的女性特质,是人类发展的开始,也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风靡一时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三体》,在描绘人类未来发展趋势时,显然也是服膺艾斯勒的论断的,当科技高度发展之后,人类的形象和性格,都表现出一种女性化。刘慈欣在小说中也透露出强烈地对“剑”型文化的反思,以圣杯为象征的女性特征的平等、友好和渴望伙伴的合作型文化,有可能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现实需求。 这本书放在这个小专题的最后,已经不再是劝说和分析,只是从这本书中看到女性觉醒的未来,因为,当女性能努力成为自己,家庭才能变得更和谐,也是当女性能不在迷失于消费的迷局中,专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类的未来好像才更有希望。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