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宋晓俐《北京遥望香巴拉》灵魂深处的修行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1 22:12:39 0

宋晓俐《北京遥望香巴拉》灵魂深处的修行

书    名:《北京遥望香巴拉》
作    者:宋晓俐
出 版 社:台海出版社
书    号:978-7-5168-1091-0
开    本:16
印    张:19.5
页    数:312
定    价:39.8元
图书分类:都市情感/旅游小说
水往低处走,鱼往高处游,三个职场女孩触及灵魂的寻爱之旅充盈甜蜜与忧伤,让人瞬间成长。 西藏!西藏!我们到西藏的距离,到底差3731公里,还是……背起行囊出发吧,和主人公一起拥抱魂牵梦萦的诗与远方。2016年暖心途书,水果沙拉味,与你分享!

一场感人至深的寻爱之旅,跨越3731公里
向往心中香巴拉的漂泊者们啊,吾心安处即是家

编辑推荐:
1:《北京遥望香巴拉》写出了都市年轻一代执着爱情、却又缺乏心灵归属感的矛盾与纠结,尤其是加入了时下最热的西藏文化,值得我们坐下来细细品读。
2:内附精美明信片,文艺小清新,图文并茂地展现西藏的魅力。
3:文化界、演艺界名人联袂推荐:作家李洱、评论家石述思、毒药董事长候小强、西藏摄影家协会主席德穆•旺久多吉、蒙古族歌手乌兰托娅、藏族歌手索朗扎西及中国最著名的五大京剧演员视频推荐。

内容简介:
遍地爱情的年代,在圣地西藏,总能被赋予新的意义。
三个从大学时代起就要好的女孩儿因为不同原因寻找爱情。她们在拉萨和北京的3731公里间辗转,圣山圣湖、布达拉宫、圣城拉萨因为她们的执着而神圣和美丽。
汉族女孩儿王初一始终相信自己的前世一定生活在西藏拉萨。多年来,初一无可救药地爱着拉萨,除了因为天高云阔之外,更多是因为拉萨有一个让她能时时感受到母爱的家。康巴男子洛桑的偶然出现,让初一在和自己相爱了十多年的男友柳海峰的选择间陷入两难。最终,初一在一次与海峰的交欢中大出血,死在了寻爱的路上。初一死后,在洛桑的帮助下,实现了天葬的愿望,成为拉萨帕崩岗天葬台上送走的第一个汉族女人。
月儿从19岁开始与比自己大19岁的男人潘谊和相爱,漫长的十多年间她们经历思念和伤痛,相爱和离别;最终在亲眼见证了挚友王初一的离世之后,懂得了相爱相守的重要意义,双双离开北京,远赴香港……
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除了因为爱上了最好朋友初一的男友之外,更因为她成长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前最特殊的家庭里,那样的家庭叫做一妻多夫。苦苦寻爱,伤痕累累。好在,卓玛遇到了比自己小8岁的汉族男孩儿,打破了阿妈关于草原女人的“魔咒”,并且终于走到了一起……

作者简介:
宋晓俐,1978年生于山西朔州,现居北京。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网站中国工会网,任多媒体中心总监。作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原创深度报道记者,采写的许多稿件在业界引起一定反响,并获得大量转载。2009年创办了《中工明星汇》栏目,以“最贴近职工的名人访谈”为主旨,先后采访两百多名艺人。节目持续四年以来,成为互联网娱乐访谈节目的品牌。2012年5月创办系列人物专访《劳模故事》,带领导团队拍摄劳模人物专题200期左右,用镜头真实纪录了中国当代劳模的风采,成为中工网品牌。2013年参与四川雅安地震、2014年参与云南鲁甸地震报道工作。
宋晓俐从事新闻行业15年,始终笔耕不辍。《北京遥望香巴拉》被称为一个新闻记者到作家的华丽转身。

文学名家点评:
宋晓俐第一次尝试长篇小说就让我眼前一亮。她的文字功底扎实、文笔细腻流畅,多年媒体工作的经验让她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完美地呈现到文字中。《北京遥望香巴拉》里西藏部分的内容,她用不一样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不一样的西藏,关于西藏的爱情、关于西藏的风景,让人生出许多对西藏的向往。——《莽原》杂志副主编、著有《饶舌的哑巴》、《遗忘》等著名小说作者 李洱

《北京遥望香巴拉》一书写出了都市年轻一代执着爱情、却又缺乏心灵归属感的矛盾与纠结,尤其是加入了时下最热的西藏文化,值得我们坐下来细细品读。——电影图书点评社区毒药董事长 候小强

归属感和安全感渐渐成为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东西,三个年轻女孩儿在宋晓俐的文字里翻山越岭,从北京辗转到西藏,苦苦寻爱,各自找到不同归宿,结局虽不是皆大欢喜却耐人寻味。推荐《北京遥望香巴拉》一书,愿人世间每一个心灵,都温暖、欢喜。 ——著名评论家、文化名人 石述思

《北京遥望香巴拉》这是一首关乎北京和西藏两地文化互相吸引、互相接纳的情诗。美丽的香巴拉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梦,两地文化在历史的风雨中始终携手相牵。这种悲壮而神圣的灵魂救赎,是一个汉家女子用整个生命与心灵融入藏地文化的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形式。藏地人们坚信天葬后的灵魂将世世轮回,《北京遥望香巴拉》中,作者宋晓俐为主人公卓玛新生的女儿取名“初一”,代表着怀念,代表着轮回。《北京遥望香巴拉》这首绵长的情诗对汉藏两地众生世代平安喜乐、两地灵魂永远温柔相依的最深情的祝愿与期许。 ——当代著名诗人 舒子原

知名媒体人点评:
在《北京遥望香巴拉》里,宋晓俐从大环境开始交待,不动声色地将西藏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植入文中,用她独特的方式阐释了她对这个民族的认识、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这片高原上的人们的乐观、向上、自由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表达。我没有去过拉萨,却在宋晓俐的文字里清楚地感受到了这片热土历史的厚度、城市的宽度以及老百姓心灵的温度。通篇小说中,看似一个又一个普通的故事,实则每一个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些故事其实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在西藏,人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轮回、因果、福报和布施。 ————电影图书点评社区毒药副总编辑  文良成

     1375年前,文成公主自长安历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到拉萨,松赞干布为她修筑的布达拉宫,历经风雨与沧桑依然见证着这场跨越汉藏两地文化的千古之恋。北京到拉萨,相距3731公里,重重山林、云水茫茫,宋晓俐的《北京遥望香巴拉》带着历史前世的记忆缓缓向我们走来,沿着通往香巴拉的天路一路向西,在雪域高原上吟咏着一首最绵长最动人的情诗,这首诗不仅关乎当代两地青年对爱的苦苦追寻,更关乎汉藏两地文化在当下的遥望相守与碰撞融合。———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著名主持人  张泓

   北京的北漂有千万个,北京的活法有千万类,如同北京的爱情有千万种。后海、二环路、CBD见证了70后女人从走出大学校门到华发渐生的近20年漫长时光。王初一、卓玛和月儿也许只是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女子,但在北京,亦天堂亦地狱的城市,我们的的确确共同经历了那样的爱恨情仇,那样残酷而美丽的青春。在北京,有了工作、家庭、房子,户口,肉身终于可以栖息的时候,灵魂依然无处安放。佛说,遇见谁,发生什么,经历什么,都是命中注定,因为因果延续三世。初一对拉萨的迷恋,卓玛与汉族男孩的邂逅,月儿与老潘的爱恋,乃至海峰与下属的纠缠,终究归于一个“缘”字。是的,红尘中的一切一切,皆系前世今生的苦苦轮回,人注定无法逃离。——北京市政法网编辑部主任  王玲

书评:灵魂深处的修行 ——《北京遥望香巴拉》书评
 文/ 张煦  资深媒体人

    每个人或许都曾有过这样一种感受——晚风轻拂,霓虹闪烁,任凭眼前万千热闹,酒绿灯红,但自己仿佛置身这一切之外,无须闭目屏息,内心早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泉水静淌、秋虫晚唱,窗内透出点点烛光,亲人望到你,浅笑嫣然……
    《北京遥望香巴拉》便是这样一部身处都市的浮华人生最终重回灵魂故乡的故事。
    三位分别来自西藏、山西和北京的女孩,自大学时代起就感情甚笃,在都市中各自安身立命,寻找爱情,相互支撑,彼此慰藉。她们每个人的性格、目标和执念中,都或多或少地带着我们很多人的成长痕迹。她们在拉萨和北京的3731公里间辗转,努力为“梦想与现实”带给他们的不同命题寻找答案。
    汉族女孩儿王初一始终被西藏拉萨的一草一木牵引,魂萦梦系,并在两个男人的感情间取舍难断,一个是“过日子”,一个是“灵魂伴侣”;月儿自19岁起甘心与已婚人士默默相爱,在见证了挚友离世之后,终于悟到,在原本就没有结果的人生中,相爱相守的真正意义;从小在八廓街外长大的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阴差阳错之后,遇到了汉族挚爱,被两种文化滋养下的生活与爱情包围……
    可以说,这是一部“纯爱”的故事。其中没有一个人是只为一己之私的负面人物。而每一份爱又都悄然而至,看上去纯粹得毫无理由。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一生同行,到头来却依旧是一对陌生人。而有的人只需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足足可以跨越时空,走进彼此的心。”真正的爱情难道不正是这样吗?何时起、因何生,不容细述,感动莫名。
    在如今,银幕、小说中充斥着“互撕”、“求上位”普遍语境中,《北京遥望香巴拉》看上去那么另类,纯美得有些不管不顾。没有现在都市剧中那种因何生情的冗长铺垫、包装自己的待价而沽和车房资产的“势均力敌”。每个角色都是纯正的自己,未经修饰与雕琢,闪亮着灵魂深处人性纯粹而执着的样子,这提醒我们,那正是我们最初的本来的模样。
    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主人公们为灵魂寻找倚处与落点的挣扎与撕扯,那是一种漂泊之后,寻找安心之地的全情努力,那是对自己人生终极目标的重新定义。“每每伤心无助的时候,初一总是想念拉萨,想念阿妈,想念帕崩岗……初一说拉萨是她前世的故乡,八廓街上的某幢房子是她前的家……”这种感觉,很多人都会有过。刹然之间,你会牵挂一个人,一片天,一份情怀,这种牵挂无可名状,但她维系着你的前生今世,她成为你无法释然的一部分。
    《北京遥望香巴拉》让我们意识到,身处闹市喧嚣中的年轻人,对这种精神圣域的孜孜以求并非无力。“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喜欢外面的世界,我们大概都一样吧。”是的,年轻人还是需要一种值得托付和坚守的信念的,需要一种圆融而真切的答案。所有的努力最终就是那些物化的东西吗?每个人的价值只以成败而估吗?那些能让我们保持长久快乐的元素是什么?
记得在一个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揶揄称,“有些小资总喜欢去西藏洗涤心灵,您要是内心脏,去哪儿也干净不了。”且不论这番言论是否有道理,至少,有一种“寻找”是主持人未曾理解的,就是求得一种值得坚信笃定的依赖,一种值得耗尽一生而了无遗憾的付出,一种可在乱世喧嚣中独享宁静的心灵一隅。
    如此,方能进退无碍,心离烦恼,得大自在。
    在《北京遥望香巴拉》中,这种灵动传神的布道表达随处可见——“在西藏,施舍是每一个佛教徒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课。在西藏的日喀则地区,有一个特殊的村落,这里的人无论是家产万贯还是家徒四壁,每年六月都会举家出去沿街乞讨,他们乞讨的目的很简单,一是为了忆苦思甜,提醒自己不忘当年的贫困;二就是为了给众多施舍者提供机会,接受他们的施舍,替他们完成功德……”
    “西藏人总是很快乐,他们遇到再大的事情也会用善良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因为大家坚信,今生遇到幸福和苦难全部是前世注定的。就连家里进了小偷被洗劫一空,大家都不会沮丧,他们会开心地说:“前世的债,终于还清了……”
   “西藏的丹增阿妈,像个识得人间疾苦的菩萨,一眼望穿所有人的心事。”在书中,种种人性的进退取舍,在阿妈的眼中,都可以理解,都值得宽恕于原谅……
    是的,这样一个纯美的故事,会引领你进行一场修行。到底,西藏的清苦与重复枯燥,和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喧嚣,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修行?我们所有的欲望、挣扎、苦难,是源自内心还是彼此、是现实还是梦境?如果你想在都市生活中与西藏圣域这两点之间,寻找一种最好的连接方式,这本书和书中的人物,或许可以帮到你。
    兜兜转转,其实我们过尽千帆苦盼和寻找的那个修行终点,或许就是我们灵魂深处令人心安的那个原点。给你幸福,给你安逸,给你快乐。最终,你说她是什么,她就是什么。
    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中有这样一段话“I believe if there's any kind of God, it wouldn't be in any of us. Not you, or me…but just this little space in between。”(我相信,如果有任何神灵,她并非在我们中间,不是你,不是我,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系)。所以,无论身处爱情还是一种什么情,都是上苍的恩赐,都该爱得纯粹,爱得长久,爱得勇敢。这或许就是《北京遥望香巴拉》想要表达的题中之义吧。
    耳边响起郑钧的《回到拉萨》——“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地问题,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纯净的天空中飘着一颗纯净的心,不必为明天愁也不必为今天忧,来吧来吧我们一起回拉萨,回到我们阔别已经很久的家……“

作者分享:
宋晓俐:你离西藏有多远?


圣地西藏是一个让很多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那里有清澈的天空,有无数美丽梦幻的传说,有仓央嘉措和他的诗,有布达拉宫,还有神圣纯洁的梦。
没去过西藏的人向往那里,去过的人总会在那里留下难忘的回忆。你会在西藏遇到怎样的故事?你离西藏有多远?你离那神秘的远方,到底差3731公里,还是只差一张飞去的机票?
近日,宋晓俐女士参加了北京座头鲸旅游交流爱好者组织的线上分享活动,为读者们分享了她即将上市的新书《北京遥望香巴拉》中关于西藏的那些故事,以及书中为读者推荐的十个西藏必去之地。
有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西藏对于宋晓俐女士就像前世的故乡。这种转世轮回般的宿命,让生活工作在北京的宋女士不远万里奔赴西藏,去寻找那一份前世未完的姻缘。
在西藏旅行采访的过程中,有太多人和太多事带给宋女士触动心灵的感悟,这些都成为她创作的灵感。
“在西藏人的眼中,万物众生皆平等,因此人和动物是一样的。从前日子差,没有多余的食物分给动物,现在日子好了,自然要想着它们。”藏族老人多做出一份饭,只为分与流浪狗和麻雀吃。藏族人对生命的态度,对众生的尊重,就这样构成了书中《一个藏族老人的布施》一节。
在分享中,宋女士还提到了藏族文化里两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天葬和一夫多妻。这些在书中都有体现。
书中的女主角,汉族女孩王初一生活在北京却向往西藏的生活,最终正是以天葬落下一生的帷幕。
宋女士坦言:这样的结局在本书上市后注定会引起争议,但自己愿意做这样的尝试。
作为西藏的另一大特殊现象,一夫多妻在书中也有体现。
宋女士为读者们朗读了书中描写一夫多妻的段落:
阿妈的身边站着三个穿着新郎衣服的男人。他们是兄弟三人。国吉是老大的名字,她成了阿妈的家长,扎西和旺堆分别排行老二和老三。在昌都,从很早开始就保留这样的习俗,大家庭里兄弟几人,为了让家庭和睦,兄弟和财产永远属于一个家庭,兄弟几人同娶一个女子回家,长兄成为正式的丈夫,也被称为女子的唯一的“家长”,其他兄弟几人和兄长与嫂子共同生活,嫂子是他们共同的女人。
在分享的最后,宋晓俐女士为所有读者们推荐了书中提到过的西藏十大必去之地。
十个地方里,有仓央嘉措和情人达瓦卓玛的定情之地玛吉阿米;有美丽的喜德林,据说这里藏着仓央嘉措约会情人时偷跑用的密道;有清澈圣洁的拉萨河......
百闻不如一见,对于西藏,若你从没去过,那里便只是一个传说。你离西藏有多远,取决你对那的渴望有多深!感谢宋女士的真情分享,期待看见宋老师的这本《北京遥望香巴拉》,早一点见证书中那段虐心的爱恋!

序言:
《北京遥望香巴拉》自序:


用十年,给西藏写一首温暖的情诗
关于西藏,像盈在心头的一株绿萝,从生根到发芽再到藤藤蔓蔓地爬满所有角落,用了十年。这种疼爱仿佛是一个多情女子对待心爱之人,一心想把这世间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他,哪怕耗去所有芳华也在所不惜。
一直试图寻找一种方式安置汹涌在心间的西藏情愫。读所有关于西藏的书、看所有关于仓央嘉措的诗句、记住所有和青藏高原有关的故事……但这一切,与心头那份澎湃相比,总归差了一些。
2015年,我在北京和拉萨之间辗转多次。雪顿节我在色拉寺的大佛下祈福、白拉姆节在大昭寺广场喝到微醺、燃灯节和色拉崩坚在光明甜茶店和仓姑甜茶店的角落里整整坐了一天。我流连在所有虔诚的佛教徒中间,听她们诵经、看他们磕头、跟着他们一圈又一圈地转佛。
初夏,是拉萨一年当中最温柔的季节。
我沿着北京中路从布达拉宫一路往东,向着大昭寺方向走去,在穿流不息的人潮中,心头突然涌上一种强烈的感觉——仓央嘉措或许就在这茫茫的人海里,与我,已经在许多个不经意的瞬间轻轻擦肩而过。
停下脚步站在原地,我给了迎面而来的所有人一个明媚的笑意。那一刻,我瞬间明白,于我而言,让那份情感落地最好的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它纪录下来,用我最擅长的方式。
那一天,手机日历显示的日期是藏历三月初一。
那一天,龙望潭公园里一个四岁女孩儿亲了我的脸,她的名字叫卓玛。
那一刻,我的耳机里缓缓流出的这样一段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从拉萨返回那天,北京城迎来了多日雾霾后最清澈的一天。头顶的天,像极了坐在拉萨河畔看到的天。
电脑前,所有的故事和情节仿佛早已安排妥当,而我,不过只是一个纪录者而已。
四个月时间里,我和小说里的三个明媚女子相依相偎,欣喜她们的快乐,悲悯她们的痛苦。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甚至能够听清楚地到她们三个人的对话和嬉笑。案前的文字越来越多,打印出来的书稿越来越厚。
2015年的最后一天,我把所有写好的文字铺在案前,像农妇晾晒自己一年的收成。阳光下,水分化作袅袅水气,抖着翅膀腾空而起,留下书稿上密密麻麻文字颗粒归仓。
帕崩岗送走王初一,北京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在远离拉萨3731公里之外的北京城最东端泪流满面。初一去了香巴拉,月儿回了香港,卓玛如愿留在了北京。这是最圆满的结果,如佛祖所愿,亦如我所愿。
感谢那片离天堂最近的纯净土地,指引着我迈出这样特殊的一步。
感谢那片土地上的每一棵草,每一片叶和每一粒石子,是她们,构成了我小说里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段落和每一个章节。
特别感谢徐德显先生和徐锡墨先生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
这是我写给西藏的一首绵长的情诗。愿世间众生喜乐平安,也愿世间所有的灵魂都能温柔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