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书价上涨影响全民阅读”是个伪命题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1 22:40:28 0

“书价上涨影响全民阅读”是个伪命题

  据某权威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单册新书的平均定价为36.75元,而2015年却已达到55.15元,有媒体就此得出结论称,中国图书 价格已经进入了昂贵的“半百”时代。恰巧在上个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也在参加小组审议时提出:现在书价太贵,令贫困大学生、进城 务工人员等低收入读者群体望而却步,不利于推动全民阅读,因此建议国家免去图书税,把书价降下来。现在的书价到底贵不贵?它对于人们的阅读行为又能有多大 的影响?北京青年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与10年前相比

  图书的价格涨幅很小

  北青报记者在亚马逊网站新书排行榜上看到,排在前十位的新上架图书中很少有单册超过50元的,尤其是一般读者购买比较多的文学、社科、少儿类。 如《迪士尼绘本故事书:疯狂动物城》定价32元,折后价19.17元;日本小说《孤独小说家》定价36元,折后价21.6元;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定价 35元,折后价21元。其他如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的《会计》虽然定价为54元,但折后价仅为35.1元;可配合手机、平板电脑观看的多媒体互动童 书《科学跑出来》虽然定价272元,但属于精装版本,并且为一套4本,折后价139元,这样算来每本价格也只有34元多。此外,这些图书有的还参与网站满 200减120的促销活动,由此看来价格更为低廉。

  当然随着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书价近些年也呈上涨趋势,然而比之食品、衣服等其他商品,涨幅已经算相当小了。以同属文化娱乐范畴的电影票价为 例,已经从10年前的均价30元左右涨到了现在的七八十元,那么图书呢?通过查阅豆瓣读书等网站资料,北青报记者发现傅惟慈翻译的毛姆经典著作《月亮与六 便士》在2006年时定价为15元,去年出版的几个版本定价则在30元上下浮动,看起来是上涨了1倍,不过网上售价依然还是十多块钱。而像老百姓,尤其是 学生普遍都要用到的刚需类图书《新华字典》,2004年发行的第10版定价16元,近两年发行的第11版定价则仅为19.9元,基本没有变化,更别说网上 售价还在16元左右,压根儿没涨。

  书价涨了

  出版社的利润却减少了

  “图书一般都有平装、精装两种版本,精装的大多是用来送礼,购买量不大。还有很多艺术类、学术类书籍都会出精品套装,装帧极为华美,或者是采取 线装书等成本较高的特殊装订方式。这种套装书的价格动辄就会超过千元,它们的主要用途是收藏而非阅读。如果把这些书的价格都算进来,那肯定就会得出一个相 当高的平均值了,而这样得出来的数据不能够代表主流图书市场的价格水平。”供职于某出版机构的马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

  另据马先生介绍,由于纸张、印刷、物流等原材料和人工费用一直都在上涨,涨幅远超书价,因此书价虽然这些年也在不断增高,但出版行业的日子反而 越来越不好过,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拿最基本的毛利润来说,马先生说他所就职的出版社10年前出一本书所得的毛利在20%左右,而现在就算卖得还不错的畅销 书,一般也就只有10%了。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像京东、当当等各个电商还能开打价格战、给出那么低的折扣呢?马先生称,就他的了解,图书并不是电商的赢 利点,等于人家是赔钱卖书,用意在于吸引客流。“比如说你进这个网站买了几本书,顺便又买了个电饭锅,这一个电饭锅挣的钱就把那几本书亏的钱给填回来 了。”

  书价对阅读热情有一定影响

  但图书质量更重要

  因为综上所述的种种现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书价上涨是必然趋势,而且肯定还要涨!就像菜价低了农民不 愿意种菜一样,如果在整体国民产值和收入都上涨的前提下,书价却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那么首先作者的收益少了,他不愿意去创作;出版行业利润太低 的话,也没有发展的动力。这对于推动全民阅读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带来损害。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书价虽已有所上涨,但相比欧美国家以至港台地区仍然算是相当低的,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稿酬的低廉。有媒体调查表明,现 在美国全国发行的刊物稿费为每千字750美元到20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4600元到12000元;欧洲报刊的每千字稿酬则在400欧元左右,折合 成人民币也有3200元。而在我国,出版方执行的依然还是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原创作品每千字30至100元,改编、汇编和翻 译等演绎作品的标准更低。在这种情况下,除去极少数著名作家和畅销书作者,大部分作者的所得都不足以鼓励他创作优秀作品的积极性。

  对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周慧琳认为:书价对人们购书阅读的热情会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图书的质量。“无论出版商 还是网站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出版高品质的作品。”作为管理部门,他们也会加强监管,保证图书的内容、编校的质量,整治读者意见比较大的大字号、多留白 等“注水”装帧现象,让读者满意。文/本报记者 崔巍 供图/新华社

  文化旁白

  “书价上涨影响全民阅读”是个伪命题

  由于作家二月河在上个月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书价过高、应减免相关税费,使得书价上涨进入“半百时代”这个事情受到普遍关注。但是媒体和网友在探讨 这一话题时,通常会将其与全民阅读挂钩,认为书价上涨和全民阅读的开展状况有着必然联系,甚或就是影响人们阅读热情的罪魁祸首。窃以为这种想法完全是进入 了误区,或者可以说“书价上涨会否影响全民阅读”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且不说书价目前还根本没有涨到“半百时代”这么邪乎的程度,即便绝大部分书真的都已经卖到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钱一本,那也就相当于看场电影花的钱 吧?而且看电影一般是两个人一起,再买点饮料爆米花,基本都会远远超过一本书的价格。再说了,你为看电影花了这么多钱,不过也就只能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 间,看完了就算了。一本书却起码可以用上好几天去慢慢读、慢慢品味,如果是内涵深远的经典著作,那更可以珍藏一辈子,读过一遍又一遍。

  这么看来,买书读书仅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件非常物超所值的事。然而这样便宜的好事,却依然没有多少人愿意为它买单。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刚 刚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可见,在购买力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国民对图书的价格承受能力反而比头一年有所下降,比如能够接受一本200 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平均价格为14.39元,比2014年的16.01元减少了1.62元;在手机阅读群体中,也仅有27.6%的人能够接受付费阅 读。

  同样是50块钱,吃一顿麦当劳基本没人犹豫,买一本书却嫌太贵,更别说我们的国民还有很多人愿意为了名牌包、化妆品等奢侈品一掷千金甚至万金。 由此可见,不是买不起,而是愿不愿意买的问题。所以要想推动全民阅读的话,重点还在于社会风气的引导和培植,要让人人都知道尊重知识、尊重文化,都能认识 到读书是件比炫富更有意义、更值得骄傲的事。至于探讨书价是不是太贵、要不要控制,这还真没那么重要。文/本报记者 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