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1 23:13:29 0
阅读其实是桩私人志业,读什么,怎么读和读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和读者的需求、训练、际遇乃至心境有关。以下不过是我个人在2015年的部分阅读记录,总结“书路”,其实呈现的是作为读者的我的“心路”。当然,它们无一不是经得起时间的折磨,经得起读者的拷问的好书。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1.李伯谦:《感悟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本书辑录了先生近年写作的一系列文章,分成十个专题,从考古学理论基础到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从聚落形态到精神世界,从学科后顾到前瞻,以“写给青年学者的考古读本”为副题无疑是再恰当不过了——青年学子可以由此管窥考古学的门径。书中诸多篇目的内容曾经在先生的课堂上讨论过,令我不时捧卷,思绪飘到数十年前。先生的课堂有种“简而文,温而理”的风格,写作也是如此,无缘亲炙的广大青年学子阅读此书时应该对此感受颇深。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2.《土司文化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14-2015年。

2015年夏天,土司终于伴随着中国西南土司遗址捆绑申遗成功而成为社会热词。在此之前,学者们已经默默耕耘了数十年之久。吉首大学应该算是土司研究的重镇。这不仅仅是因为吉首大学有地利之便,更为关键的是这里汇聚了一批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学者,他们在湘西土司制度和历史的研究上尤有心得。《土司文化研究丛书》就是他们的成果之一。因为教学和写作原因,我在上半年集中时间阅读了其中多种,无论是游俊教授的综合性和文化性研究,成臻铭教授的建筑和空间研究,罗维庆教授的文献梳理,还是瞿州莲教授的碑铭释读,都令人受益良多。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3. 李飞:《复活的土司城堡》,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年。

作为2012年以来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考古发掘领队,作者在田野发掘之余,为贵州乃至全国报端撰写专栏文章,结集即成本书。考古,尤其是田野考古的价值在哪里?如果只见精品,只见古人,那考古学家就只是面目模糊,可有可无的“上帝之手”了。考古应该具有点石成金的魔法:挖出来的是古物,说出来的是历史;低头见古人,抬头看自己。真知、灼见、温情,缺一不可,而本书都具备了。这是近年来罕见优秀的公共考古学佳作。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4. 岱峻:《风过华西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

在老成都的口碑里,“华西”仍然是神一般的存在。“华西”不是泛指中国西部,而是特指成都市内一块称作华西坝的地方,和1910-1952年弦歌于兹,遗址犹存的华西协和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的历史记忆正在褪色,历史作家岱峻老师为之焦虑不已,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勤勉地发掘出一幕幕华西盛景,一如他十余年前发掘战时学术城李庄一样。无论对李庄还是华西坝的发掘,其意义都不在于匍匐在那个“黄金时代”脚下,——那个时代一点儿都不美好,美好的是从探索华西到服务华西的两代人。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5. 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新星出版社,2014年。

其实这是本博物馆导览手册,其实这是本严肃的“物质文化研究”。但是,与众不同的是,西方艺术史中最会讲故事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率领一众学者用100件馆藏品讲述世界历史上的100个片段。物质的历史先天性地具有反精英主义倾向,因此,用物质讲故事就是要讲出没有帝王将相,但同样精彩的无名无姓的普通人的历史。与之类似的中国艺术史的写作范本就是朱家溍先生主编的《国宝一百件》(三联书店,2006年)。“公共考古学”或者“公共历史学”应该长成什么样,就是这样!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6.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档案中的虚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戴维斯以享有盛誉的《马丁•盖尔归来》(中译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奠定了她在新文化史中的地位。《档案中的虚构》同样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叙事的敏锐观察和高超的叙事技巧。本书以赦罪书为中心,由于这是16世纪赦免制度下,罪犯企图通过陈情求得赦免,逃脱死亡厄运的文献,因此,看似真实的档案文献实际上是特定制度下,讲述者、书写者和阅读者之间角力和妥协的产物。戴维斯由此将档案当成“道具”,而不是“剧本”,重演一幕16世纪法国社会史。档案不必全然为真,虚构不必全然为假,这对于当下的中国历史研究多么具有借鉴意义啊!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7. Eilean Hooper-Greenhill,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Routledge, 1992.

这是一本1992年出版的老书,我因为写作中国博物馆史而多次阅读。当年崭露头角的作者如今已经荣退,正如她在本书中给博物馆学界带来的冲击一样,她也曾经激进地改造过莱斯特大学的博物馆学系——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学研究机构之一。本书是以福柯的知识理论重释博物馆史的最初尝试之一,对于中国的博物馆史研究,乃至学术史研究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15年的阅读记录:那些作为心路的书路

8. James Deetz, 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 Anchor Book, 1976

美国考古学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个常见的回答是,一个建国才200多年的国家有什么古可考?没有历史的国家怎么教文明古国传人做考古?可惜这种回答错了。“地下埋藏了什么”不是考古学,“如何发现地下埋藏和如何从地下埋藏推知历史和人类”才是考古学。美国考古学大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创立美国的历史考古学的迪兹(James Deetz)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的历史考古学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答案正是本书的标题《被人遗忘的零碎小物》。迪兹在书中展示了一系列如何从稀松平常,甚至容易被忽视的历史时代小物件,从毫无特色的陶片到晚近墓地和墓碑,复原不同于文献讲述的历史。要摆脱作为历史学的婢女的地位,中国的历史考古学还需要向迪兹取经。这就是这本半个世纪前的老书仍然值得不时翻看,常读常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