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是诺贝尔文学奖一次“另类”的获奖者,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既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她的作品都是完全“非虚构”的。她的获奖使诺贝尔文学奖呈现出了文学之外的现实意义,正如评论家所说,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那些被大时代遗忘、被功利主义的同行们以及被新闻时效忽视的冷话题、边缘人物,以‘文献文学’的方式,结合实地采访的文献价值和运用小说技巧的故事性的表达,记录那些被时代 ‘主旋律’遗忘的人和事,用新闻的长镜头记录一个斑驳纷扰的世界,绘就了一个正史之外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历史背面的沉重记忆。”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书写战争的作品不胜枚举,作家们这样做并非是歌颂战争,相反,他们用作品反思战争与人性,探究战争的残酷本质。本次推荐书网,按作家得奖时间倒序为您推荐七本最著名的战争题材作品。 1、《世界末日之战》 简介:《世界末日之战》是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的共和革命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关头,社会动荡不安,有位名叫安东尼奥的人来腹地宣传原始基督教义。他预言一位英明的君主就要降临,把一切受苦受难的信徒救出苦海。饱受压迫和剥削的腹地牧民——甲贡索人信以为真,纷纷皈依,一些外地流窜来的盗匪、流浪汉和冒险家也加入了信徒的队伍并把安东尼奥称为“劝世者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打算在若塞罗城订购一批木材以便在卡奴杜斯盖一座教堂。 由于若塞罗市政长官认为安东尼奥及其信徒图谋不轨故意拖延交货日期。卡奴杜斯居民得知原委,非常气愤,扬言要袭击该城。若塞罗市政长官故弄玄虚,写信给司令长官,要求派兵前来保护。于是双方冲突日渐激烈,爆发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牧民起义,政府三次派兵镇压,都被起义军打败了。第四次出征动用了国家军队的精华。由陆军部长亲自统帅用德国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六千名士兵镇压几千名以火枪和牛叉自卫的甲贡索牧民。 卡奴杜斯牧民起义在巴西历史上是一件可歌可泣的史实。《世界末日之战》,它并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要唤起读者的觉悟。略萨一方面讴歌了起义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则毫不隐讳地指出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革命的领导集团目光短浅,用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的思想代替了起义的原则和目标。在拉丁美洲国家,仍然存在着巴西腹地般的地区,阶级矛盾严重。 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铁皮鼓》 简介: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又目睹纳粹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尽管他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个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志团赴前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之消失……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根据《铁皮鼓》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期卡最佳外语片奖。 作者:君特·格拉斯(1927.10.16——2015.04.1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因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手法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最终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他除了在文学界享有盛名,格拉斯还活跃在战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格拉斯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决反对北约在德国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两德统一后,格拉斯更致力于反对逐渐滋生的仇外主义和新纳粹黑暗势力。 3、《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简介:一九四〇年法军在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出身贵族的骑兵队长雷克谢带领麾下寥寥无几的士兵仓皇撤退,在途中神秘死亡。他的死困扰着骑兵佐治:雷克谢是自愿寻死的吗?佐治探访记忆的每个角落,依靠战俘布吕姆、勤务兵依格莱兹亚和队长遗孀科里娜,拼出了雷克谢残破不堪的一生。 在佐治的记忆中,当年在弗兰德公路撤退时,他们也许从没有停步,他们总是不停地在雨水淋漓的黑夜里没完没了地前行。队长的死因永远地迷惑着他。 作者:克劳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1985年克劳德·西蒙因为小说《农事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1981年创作的小说讲述了西蒙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他是继1964年的让·保罗·萨特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 4、《永别了,武器》 简介: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这一次,亨利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巴克莱小姐。在米兰就医期间,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发现意军士气大跌,处处充斥着失败与绝望的情绪。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抵抗,意军开始溃退;士兵们的情绪很激动,反战热情高涨。在一座桥前,意军前线宪兵部队开始逮捕所谓擅离职守的军官,并无一幸免地加以枪决,亨利不幸也在其中。借着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士兵的义务已经连同河水一起被冲走了。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凯瑟琳,然后两人逃离战争的苦海。亨利辗转来到了米兰,发现凯瑟琳已去边境一度假小城。亨利找到凯瑟琳以后,两人再次幸福地相聚。可是,随后意大利警察的追捕,使得他们不得不逃往瑞士。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最终,凯瑟琳还是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一人独自在外流亡。 作者: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5、《静静的顿河》 简介:《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葛利高里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作者: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6、《日瓦戈医生》 简介:《日瓦戈医生》(俄语: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描述俄国医生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妻子冬妮娅(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拉(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继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又一篇经典之作。该书被好莱坞搬上银幕,拍成同名电影《日瓦戈医生》。 虽然日瓦戈医生的内容背景大多是在1910到1920年代,但直到1956年此书才全部完成。该书在苏联被禁,1957年被意大利出版商詹贾科莫·菲尔特里内利(Giangiacomo Feltrinelli)偷运出境,并在米兰以俄文发行,隔年又发行了意大利文和英文的版本,并得到很大的回响,并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帕斯捷尔纳克(1890.1.29 - 1960.5.3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因为小说中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保留态度而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7、《圣女贞德》 简介:《圣女贞德》(1923)是英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描写法国青年女爱国者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农民反抗英军被俘牺牲的一部悲剧,共分为六场历史剧,并附有尾声。前三幕写贞德获得统治者授权,抵抗英军的经历,第四幕写英法勾结,欲陷害贞德,第四幕写贞德为查理七世加冕后,欲一鼓作气,将英国侵略者赶出法国,而国王和大臣们则安于一时的和平,反对贞德的想法。第六幕写贞德被捕,受审,牺牲。最后的尾声写贞德被平反、封圣,所有罪人都受到审判。 作者: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