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7位​新闻学院院长给新闻学子的书单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2 01:08:52 0

7位​新闻学院院长给新闻学子的书单

对于新闻学子而言,无论是对专业知识还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大量的阅读都是必要且有益的。对于广大新闻传播学子而言,这是一份难得的权威读书建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7位新闻学院院长为大家推荐的书单及理由吧!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昌凤:

1.《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

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詹姆斯·W·科塔达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

【推荐理由】钱德勒发现信息成为美国转型的力量后,把美国信息技术史向前推溯了300年。交通设施成了信息基础设施,而信息基础设施以微妙的方式持续地对制度模式和文化规范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环境就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和制度环境持续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个制度环境无处不在。

2. 《科技想要什么》

凯文·凯利(Kevin Kelly):熊祥译,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凯文·凯利认为,技术有一个“自循环系统”,是遵照自己的轨迹运行的,深入了解了信息网络,会发现它具有初级自主性。“科技正在将所有生物的思维缝合在一起,把世界包裹在电子神经构成的振荡外套中。”科技是生命的延伸,二者的共同需求是:提高效率、增加机会、提高自发性、提高复杂性、提高多样性、提高专门化、提高普遍性、增加自由、促进共生性、增加美感、提高感知能力、扩展结构、提高可进化性。

3.《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商务印书馆,2012年。

【推荐理由】延续其“粉丝文化”,论述草根的创造性与媒体业的碰撞。新的传播关系反映了新旧媒介碰撞、草根媒介与机构媒介交汇、媒介消费者与媒介生产者之间的权力互动关系,它创新了受众参与媒介生产的方式。

4.《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尼古拉斯·卡尔,中信出版社,2010年。

【推荐理由】媒介即信息,浅薄比深刻更有境界。我们思维方式与所使用的生产力工具密切相关。互联网是如何革命我们的思维的?使用互联网对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会带来什么影响?本书的解读非常有意思。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范以锦:

当下写报业转型的论文和著作越来越多,作为传媒研究者陈国权前些时候也写了一本涉及转型的著作,书名为《报业转型新战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尽管有些观点与业界时髦潮流未必吻合,但对转型迷茫中的业界来说有些观点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传媒大学生也不妨了解一下这些观点,以拓展对媒体转型的看法的视野。

陈国权认为报纸不会消亡,有些会死去,有些会涅槃重生。他有些看法显得独特,他认为报纸与其他新媒体都属于不同的媒介形态,不可能用一种媒介形态来拯救另一种形态,这在媒介的演化竞争史上从来没有先例。他提出破解之策:进行平台再造,并要区分赢利平台和影响力平台。报业集团内营造多个平台,并明确分工,有的平台担负起赢利的职能,有的平台专注影响力的打造。陈国权说:“报业数字化平台也可以成为再造平台,但只是众多平台之一,而且还不一定是赢利的平台,它成为舆论平台的条件可能更成熟一些。”

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天策:

1.《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英]汤因比,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从全球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全面呈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过程,文笔优美,内涵深刻,可读性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读此书,有助于了解人类文明的漫长历程,树立文明比较的世界眼光,突破僵化历史观的禁锢。

2.《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该书有多种版本行世,如: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10年版;赵复三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以20万字的篇幅讲述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简明扼要,打通古今中外,充满睿智与洞见,是冯友兰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彰显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堪称可以影响人生的文化经典。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须读一点哲学,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3.《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

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还有多种版本行世。

该书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做了提纲挈领的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有学理,有文采,有插图,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增进中国美学修养的入门佳作与必读力作。

4.《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何兆武译,商务书馆1980年/2003年版。

书中首次提出“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这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社会契约论》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人民的自由协议之产物,如果自由被强权剥夺,人民则有革命的权利。可以说,《社会契约论》是理解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认识论基础。

5.《论自由》

[英]约翰·斯图尔特· 密尔,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该书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书中讨论了社会人的权力与义务,以及如何负责任地行使自己与他人的平等的自由。此书是新闻传播学的经典著作。

6.《民主的看门狗?》

[美]海伦·托马斯,夏蓓、蒂娜·舒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这是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海伦·托马斯的力作,对于我们理解新闻与民主的关系,反思新闻自由的本质,养成新闻记者的人格,是最好的教科书。

7.《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新闻是什么?应当怎样做新闻?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新闻理想和职业信心?读此书,将大有收获。

8.《梁启超传》

解玺璋,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年版。

梁启超堪称中国近代的伟大思想启蒙家,作者通过梁启超传的写作而把握中国近代史的骨架与筋脉,立意高远而宏大。全书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阅读该书,可以理解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一代报人的精神世界。

9.《歌德的格言与感想集》

[德]歌德,程代熙、张惠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歌德收入该书中的格言与感想,多写于晚年,敏锐而深刻,充满人生智慧。对年轻人培育思考、修身养性极富启迪意义,其价值远在如今形形色色的心灵鸡汤之上。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

1.《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作者】(美)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Schudson)【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此书以社会学为背景,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此书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推荐理由】了解新闻与社会如何互动,把握新闻业圭臬的形成过程,此书必读。

2.《公众舆论》

【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此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 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推荐理由】何谓公共舆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公众舆论与媒介、民主的关系如何?你可以带着这些问题,了解李普曼的观察和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丽芳:

1.《民主的细节》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民主的细节》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此书由刘瑜所著。

2.《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赵月枝

学生可从中获取整体性的历史视野,从而有可能超越具象对中国的传媒进行审视和思考。

3.《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学生了解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学习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学习。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锋:

傅国涌先生著“百年中国言论史”之《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虽只是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或典型报刊的短篇集成,但作者却以充满激情的笔墨、有血有肉的史实、散而不乱的结构,描绘了近代我国新闻传播史上一幅幅壮美的抗争画卷,展示了大批仁人志士的正气、志气、骨气和底气,也反映了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精神品格。可谓言近意远,发人深省。新闻学子不妨作为新闻史的补充读物,学会看天气,善于接地气,心中有正气。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殷俊:

新闻专业学生首先应当是专家,即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相关专业的书藉,新闻学主要是国内重要学者的书,包括史论、实务;传播学主要是国外著作,也包括30多年来国内重要学者的书(含译著,如郭镇之、史安斌、张咏华教授的译著)。

其次应该是杂家,即对文史哲学科涉猎,对文史哲方面国内外代表著作进行有重点泛读、有选择精读(含理工科著作,主要是入门级元典著作)。最后应成为一专多能的学者型记者(毕业后新闻人而言),即对自己的报道领域内的代表著作深耕细读,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在该领域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和报道成果,成为该领域的拔尖人才和优秀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