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防联盟

阅读,让人的灵魂走向高远

中国黑防联盟 小说推荐 2024-09-02 02:32:54 0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阅读水平

阅读虽然是一个个体行为,但是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最后就构成了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它的 精神力量则取决于阅读水平;民族的精神力量不取决于人口数量,而取决于人口的阅读质量。一个国家不可能靠巨大的人口数量屹立于世界之巅,更重要的是靠人口 的素质,所以在中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阅读是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犹太人的故事是典型的能够阐述阅读力量的案例。经过近两千年的流浪,犹太人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产生很多世界级伟人,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 德、门德尔松、萨缪尔森、海涅、毕加索……1901到2001年一百年间,一共产生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有128位,占总获奖人数的近 20%。犹太人为什么能如此强大?因为犹太人是个看书的民族,他们把阅读作为宗教。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65本书,我们才5.14本书,一个读5 本书的民族和一个读65本书的民族,他们的精神力量怎么会没有区别呢?

对于一个民族,阅读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一点。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 说文化的消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奥威尔的预言,文化的消亡是书被禁读,公理被隐瞒,文化被亵渎。这种方式现在已经很难实现,因为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一个 现代的社会,如果再禁止读书,再焚书坑儒,是很难做到的。第二种是赫胥黎的预言,文化的消亡是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为滑稽戏。目前而言,第 二种预言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这也是我们应引以为戒的事。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在“名著”之中,其中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渐渐成为民族和人类的“经典”。人类精神文 明的成果,就是通过这些名著、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文化不是在经典中存在,而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存在。对待经典我们绝不仅仅只是背诵、考证、研究,而是 需要在对经典的阅读中,与文本实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同存在,让思想凭借着我们的重新言说与书写而复活,让隐蔽的真理重新显现,获得新生!这才是阅读对文化 传承与创新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目前的阅读状况是有问题的:一是对读书持怀疑态度,觉得读书无用。二是读书的人中,真正有阅读信仰、相信阅读价值、愿意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 阅读是传承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来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对他自己经典文化的阅读,尤其是没有一个民族共同阅读的活动,那么他就没有自己的精神支 柱,就很难实现自己的文化认同。

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考试、分数的压力下,现在孩子的阅读生活是很成问题的。很多父母说现在孩子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有些父母甚至错误地认为,阅读 对孩子没什么用。这些孩子本来应该从他的学校生活中、从他的阅读生活中得到快乐,得到阅读的滋养,但恰恰他们没有真正的阅读生活。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他甚至还说,一些学校里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为学生和教师 的精神成长准备的充足的图书,那就是学校。学校应该给孩子什么?我认为应该是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习惯。学校教育相当于母乳,母乳对于我们孩子 的成长起着最初的关键的作用。学校教育把人类几千年来最重要的知识通过教科书的方式,通过班级授课的方式,在人生的最初的阶段给孩子灌输。母乳很安全、很 容易被吸收和消化,营养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一个孩子如果三岁、四岁还在继续吃母乳,他就会发育不良。同样一个孩子如果仅仅看教科书、教辅书,他就会精 神发育不良。所以只读教科书、教辅书的孩子一定是走不远的。一个孩子的成长,他需要在合适的阶段去阅读那些最重要的作品。孩子的阅读为什么那么重要呢?美 国诗人惠特曼在关于阅读的一篇诗歌里面写过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也 就是说对于孩子,他最初看到的东西,最初的人生经历,他最初的阅读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融于一体的。人的早期阅读对人的精神成长起到关键的奠基性作 用。

从现在的阅读情况来看,我们的中小学生的阅读问题的确比较大。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但是同时我们也是世界上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不仅仅 是中小学生不阅读,连大学生的阅读也成问题。据复旦大学一项调查,大学生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15.2%,读人文科学经典的22.8%,读专业文献的只有 9.3%,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我们的大学生是什么呢?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他们从整个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就是老师讲,他们就 记,然后考试再去背的这样一种方式。整个过程中阅读没有成为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工具。而美国不一样,美国大学生每周平均阅读量是500页,也就是说每天差 不多是100页。因为我前年去哈佛学习了一个月,他们的课堂是以建立在阅读的背景上,上课就是听文献、资料,开个书单你去读书。课堂上是对话、讨论,整个 课堂是建立在阅读的平台之上的一个活动,所以阅读是教学的前提。

一座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自然进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精神在哪安顿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芒福德在《城市发展:起源、演变和前进》中写 到,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两个工具:一个是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人类正是通过这两大工具,一步步提高自己,创造出无限丰富而美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 现了人类社会的一次次飞跃。文字(阅读)和城市这两件人类史上极其重要的事,在很早以前就联系在一起。一个城市可以千姿百态,但是从他的内在来说他必须拥 有自己的精神力量,才能唤起这个城市的人们的归属感。

这个精神力量从哪里来?我认为应该是从人而来,从一个城市的人的气质、品位、精神境界而来。城市是人的城市,是人的群体活动创造的成果。从某种意义 上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城市,是一个没有“人”的城市。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赋予城市生命活 力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人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不断实现其本质、找回其存在意义的过程。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城市的美丽需要建 筑、规划、绿化,这样一个外在的气质,但是一个城市同样需要内在的魅力,内在的魅力就是人的品位。人的品位、气质从哪里来?阅读而来。当我们在一个城市的 地铁上、公交车上,看到的是人们在大声喧哗、打扑克、聊天、嗑瓜子,和在一个城市看到的是很多人都在静静地读书,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最优秀的城市 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那么,领导干部为什么要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特别讲了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问题,他提出领导干部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增强工 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使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大都是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训练的,很多是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 来的,经验相当丰富,但是理论素养是相对不够的。同时,我们的领导干部跨行业、跨专业的现象相当普遍。一纸调令就从这个部门调到了另一个部门,领导干部不 是万能的,而且中国的体系又是老大说了算,老大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水平。如果老大没有充分的修养与阅读背景,那么决策犯错是经常的。

我们中国当下遇到的所有问题,事实上在其他的国家,在其他的区域几乎都碰到过,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地付学费,不断地为我们的错误去买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缺乏国际的思考,我们读的书太少。读的书太少了,思想就会被禁锢。

共读共写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价值和愿景

我们过去经常强调,阅读是个体的行为,把书给孩子,让他去读书。那又为什么要大家一起读呢?实际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乃至一个家庭,你要拥有共同 的话语,共同的价值,就需要有共同的活动,共同的阅读。如果没有,我们就很有可能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我们知道西方世界的《圣经》就是大家共同阅读的原本,西方人的基本价值观来源于圣经。他们不断地通过圣经的阅读,通过每周到教堂里的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他们行为规范的约束。

中国虽然是一个不强调宗教信仰的国度,但是事实上儒家文化就是我们的信仰。几千年来就是靠一本《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 师”等经典语句来规范人们的言行。简单地说,中国文化精神底线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把这两条做到了, 一个中国人的根本精神就站住了。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最基本的文本。比如美国有一个叫“核心知识运动”的活动,这个运动有一本书叫《文化素养——美国人必须知道的事》,它开了一个美 国人的书单,书单上列出了影响美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一些书。通过共读最后形成一种标志、一种符号。大家都读了,大家都拥有了,我们的价值观就开始一致 了。如果要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英雄、共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心灵密码,就必须要有共同的阅读生活。所以我们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读,一个家庭、 一所学校、一个社区都可以一起阅读;共写,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亲子之间通过交流共同的写作来加强彼此的认同;共同生活,实际上共读、共写就 是共同生活的一个手段。
当今时代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的崩塌,所以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建立这些如果没有阅读,那它就是没有根 的,如果没有共同阅读的理解,没有共同的语言和价值,没有共同的密码是形成不了这样的价值体系的。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且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读就是 和同读一本书的人生活在一起。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只有亲子共读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通过共同阅读,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整个家庭中间就有了共同的理 念,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亲子之间才不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类的灵魂。”这首诗告诉我们阅读是最容易让人的灵魂走向高远的一个路径。阅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公平的,因为最穷的人也能走,所以全 民阅读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而阅读是追求梦想的最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