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与朋友圈里,常有人转励志的段子,一般我会直接忽略那些如何发财,如何搞好办公室关系,如何育儿,以及是中国人就转的。有些段子是关于读书的,而且转的人,用王朔的话说,“挺有卤的”,我就会多留意留意。 最近有一条转的人挺多,全转或部分转都有,摘一条完整的:“读书并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为什么还要读?看看下面九句话吧。” 这九句话是: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读书,影响在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处事等各个方面…… 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是指人的情商累积和阅读相关。 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发财,但至少会让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 但凡励志系的段子,一定都是“显得很有道理”,它拼贴了各种口号,总有一两句打中你的“痛点”,于是你油然而生分享的情怀,毅然点下了“转发”。 读书对我的影响之一,就是不相信一切未经论证的结论。所以我仔细地咂摸了一下这九句话,发现它们确实很像黄渤和沙宝亮唱的那首《男人好难》,什么都想说:温度、情趣、思考、宽容、情商、享受、人样、思考、逻辑、谈吐、为人处事(应该是“处世”),最终停留在一个肤浅的拼贴层面,有些话还彼此重复,却无耻地扮演着读书人的人大代表。这个段子,用来当“读书教”的宣传标语,都不算好。要是把它真当作读书入门期许,恐怕要栽。 由是我评论道:“不是说夸读书劝读书就一定是好话,这九句话里,很有功利色彩,至少是遮蔽了暗黑面,让人想起晚清启蒙者说读报可以治病,可以发财。” 果然一位朋友回复说“可是对大众来说领悟于此已经不易”。 这正应了我说的“晚清启蒙者思维”。晚清启蒙者办报的本心,是要开民智,但是他们觉得对于大众来说,开智这事儿太缥缈,所以他们尽心竭虑地为民众找出许多“读报的好处”,希望能吸引中下层民众尝试开始读报。 但就是在当年,这种做法的效果也应者寥寥。我想是因为你许诺了太多,就算有人为你的甘言打动,当他们看了个把月报纸,发现自己既没发财,又没治好病,就会觉得这是个骗局。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题主问:为什么我看了200多本书思想还没有本质的提高?如果按照上述励志段子的逻辑,这是个理直气壮的问题:我投入那么多,为啥没有回报?可是按我理解的读书逻辑,这根本就是个伪问题:你都看了200本什么书?怎么看的?不先问这些,光凭读书数量,以求思想质量,还不如问自己为啥看了二十多年春晚也没提高审美水平。 按我的想法,劝人读书,当然是件好事,但读书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读不读书,可能是“好”和“更好”的选择,也可能是“坏”和“另一种坏”的选择。这跟劝人运动是一个道理。笼统地说,运动当然比不运动好,可是外面雾霾满天,你让人上三环跑步,或是到CBD跳广场舞,算是好建议吗? 我所认为的负责任的做法,要么摸清对方的基础与兴趣,开出个性明确的书单,要么就把读书的好处坏处,光明暗黑,一并讲出来,至少让人的期望值不要高得像PM2.5。 鲁迅就是这么干的。他给老友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开过《国学入门书单》,这是基于他对许世瑛的水平、愿望有所了解。一旦面对不特定的公众,比如1925年初《京报副刊》请他开“青年必读书”,鲁迅就明确拒绝开出书单,只是给了个原则“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我现在也是面对不特定的公众——不知道都谁会看到这篇文字。我也只能好话坏话都说,任君自择。考虑到很多人很多段子都在鼓吹好处,这里主要说说暗黑面。 王小波有一篇《思维的乐趣》,把读书的快乐说得比较清楚。但他那篇文章是防守型的——大家都知道,他不幸赶上了不准读书的年代,所以他的纠结在于“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现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至少表面上统治者不再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种剑拔弩张的话,反智似乎是许多民众自己的选择——当然读过福柯与阿多诺的人大概不会这样认为。总之,除了更麻烦更费劲,“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好像是有的。 我可以保证,读得越多,你眼里的世界会越丰富,可是我实在没法保证读得越多,你就越“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我也无法保证,只要读下去,你就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恰恰相反,你很可能会因为阅读而认识到,你身上的弱点,是人性的弱点,因此无可救药,搞多少职场培训听多少心理讲座都没用。 读书不会让人眼里的世界更明晰(除非你只读一类书),相反,读得越多,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显得越混沌难解,你会了解好与坏之间有巨大的灰色地带,你会说不清个人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些恒久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往哪里去?”,阅读并不能帮你解答,书籍只能告诉你有多少人尝试解答。 读书之路上的干扰因素实在太多。不读某些书,你或许还知道敬老守己,读了,说不定你就会给某个老人一耳光;不读书,你或许可以气壮山河地嫌恶同性恋,瞧不起女性,相信这个社会大体公正,读了,说不定更宽容,也说不定更激烈。 归根结底,读书从来不能给人指明一条唯一的路,相反,读书提供了无尽的歧路,你走在这条路上,可以望见别的路上的身影,你也会想:别的路是不是才能通往问题的解决?它驱使你去了解别的路,反抗自己的思维惯性,梁启超所谓“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大多数时候,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像从自己身上撕下干结的痂壳。自然,这里面有思维的乐趣。可是我能将痛苦描述出来,却无法说清乐趣何在。 穆旦有句诗特别好:“感谢上帝给了我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信仰这东西无法证明,所以我也只能说出这些,不能指望它能劝服某个人踏上这条苦乐相间的读书之路。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