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史》,作者:[意]翁贝托·艾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世界史涉及古今中外、六合八荒。世界史的著作也汗牛充栋。站在大型图书馆或大型书店的世界史书架前,哪怕是专业学者也会感到眼花缭乱。暑假读书,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荐书也就只能依据推荐者的偏好了。囿于本人的视野,开列的书目局限于世界近现代史,尤其是近代思想文化史范围。另外,既然不是开列一个课程的必读书目,也就无须拘泥于系统性,但可读性则是一个必要标准。可读性不仅在于文字的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而且在于内容的新颖和观点的挑战性。下面推荐的书目只是可读之书中的极少几本,希望这些书能够让读者在酷暑中感受到阅读的愉悦。 如果想对世界近现代历史做一次全景式的扫描,除了那些通史性的著作外,不妨浏览一下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尤其是论述“短促的20世纪”的《极端的年代》(郑明萱译,江苏人民,1998)。世纪初的乐观预言许多都被打破,到世纪末世界已面目全非。霍氏生于1917年,殁于2012年。作为一位世纪老人,他在这部书中倾注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识。仅凭这个睿智的时代命名,这部著作就可以进入经典行列。 现代化是20世纪至今国际学界的一个主要课题。全球化则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英国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麦克法兰的研究统摄了这两大主题。更吸引人的是,他从玻璃(《玻璃的世界》,管可秾译,商务,2003)、茶叶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展开跨越时空的游历,透视现代化的不同路径。他的新书《现代世界的诞生》(管可秾译,上海人民,2013)是他毕生研究的总结。该书竟然是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令人想到林语堂为英语读者写的《吾国与吾民》。麦氏把英国现代社会特征作为“现代性”的样板,虽可争议,但不无启发。 生态环境史研究有不少角度新颖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郑明萱译,环境科学,2010)从副标题即可看出作者的用心:“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该书问世几十年,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个中缘由,可想而知。名声最大的可能要属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谢延光译,上海译文,2006)。这是对人类文明与生态的关系进行终极科学解释的大胆尝试,读来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这些著作或许会淘洗我们的历史观,或许还会激起一些理工科学子的人文研究抱负?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译,社科文献,2014)也是从全球史的视角对城市史的一次巡礼,篇幅不大却精湛清新。 思想文化史是比较老却不断翻新的领域。启蒙运动是近二三十年中国学界始终关注的热点。比较有意思的是,苏格兰启蒙运动近年格外受到青睐。不过,启蒙运动的中心毕竟在法国。我们不妨直接阅读那些大师的经典之作,呼吸那个时代的气息。伏尔泰的《老实人》和《论宽容》(蔡鸿滨译,花城,2007),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梁守锵译,商务,2010;罗大冈译,人民文学,2012)读来或许依然有新鲜之感。在国际学界,传统的思想史已遭到新文化史的挑战。美国学者达恩顿对启蒙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为引人注目。从可读性的角度,这里仅推荐他研究晚期启蒙运动的两本书:《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郑国强译,华东师大,2012)和《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周小进译,华东师大,2010)。启蒙何以导致革命,长期以来人们语焉不详,达恩顿做了破解的尝试。前一本还附有3本禁书的全文或摘选。 启蒙之后的浪漫主义从来是一个魅惑的话题。自由主义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的讲演记录《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译林,2011年)是他对这一现象的集中论述。19世纪丹麦学者勃兰兑斯的多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1997)洋洋洒洒。随便翻开一本,就可以进入一个精彩的文学和思想时空。 在艺术史和美学观念史领域,意大利著名学者翁贝托·艾柯应邀定制了系列的全彩大书:《美的历史》、《丑的历史》、《无限的清单》(彭淮栋译,中央编译,2007,2010,2013)等。这些作品大量征用引文和图片,眼光之独到,内容之丰富,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似乎更适合浏览和收藏备查。 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但历史的爱恨情仇让我们常常雾里看花,不妨借助第三者的眼睛观看一下。美国学者道尔写的《拥抱战败》(胡博译,北京三联,2008)对战后日本的艰难转型做了近距离的观察,或许社会画面有些细碎,但很有质感。 近年有些热门书籍,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1992)。趁着假期,也可以恶补一下。 注: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福柯思想肖像》、《本雅明思想肖像》等。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