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读书日注定是一个读书人的节日,除了推荐书整理的央视发布的2013中国好书榜,腾讯《大家》栏目也评选出了2014年腾讯《大家》好书榜。这份书榜有两个特别的地方——一是所评选出来的书都是《大家》作者平时读的书,《大家》会跟读者一起来分享大家的阅读心得,这些都一一展示在大家书架里;二是这份榜单包括10本电子畅销书,它们与《大家》一样,都是电子阅读,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些都特别地显示出人们电子阅读的方向。 《大家》好书榜在110本候选书中,以“人文、审美、价值、常识”为评选基础,以作者投票为依据,销售数量和网络评价为参照,评出四项共20本书(排名不分先后),下面就跟随推荐书小编来一起看一下腾讯《大家》推出的2014年好书榜。 2014年腾讯《大家》好书榜榜单(一)年度人文社科类好书
(二)年度生活文艺类好书
(三)年度人文社科类电子畅销书
(四)年度生活文艺类电子畅销书>
2014年腾讯《大家》好书榜榜评一、面对历史,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都需要被记录这当中,《古拉格:一部历史》在评价、推荐和销售等方面都好评连连,这部书中作者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大批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书中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及其与苏联历史的联系。 正如书评人止庵先生所讲:我所留意的是这些历史的见证者,谆谆提醒世人不要遗忘或忽略什么……如果肯定“斯大林及其残酷的合理性”,那么,古拉格就不过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剧”,不过是为赢得某项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所做出的不可避免的牺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许将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细枝末节。但作者并未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因此,“古拉格”留下的不仅是记忆,还有它引起的不断地反思和追问。 也是有趣,《大家》作者评出的好书本本都与记忆有关,《第三帝国的语言: 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记录了一位犹太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通过维克多·克莱普勒的记述,读者可以看到,第三帝国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句句常用语、常用句型潜入众人的肉体与血液,通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将这些用语和句型强加给了大众,令人机械地和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第三帝国的语言还包括广义上的各种符号,甚至姿势、体态等。这些整齐的、格式的语言使语言本身失去了灵动和美感,也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表达,正因此有人说:“一边哭一边读该书,感觉语言已死。” 而《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却是美的语言的鲜活的例子,他“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笔下国人的苦难没有成为王鼎钧血泪的控诉,而是他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之态度,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这正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文字之美、魅力之所在。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哦,又是“回忆录”,不过与“古拉格”比起来,这是小的个人史——曼德施塔姆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核心诗人,也是境遇最悲惨的,他因为写了讽刺斯大林的诗(内有“肥胖的手指”等诗句)而被流放,最后被迫害致死。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承受了作为诗人妻子必然的命运,在自己81年的一生中,她有19年是作为曼德施塔姆的妻子(有几年一起流放),有42年是他的遗孀。遗孀一词标识着娜杰日达和丈夫的联系,她活下来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出版丈夫的诗歌。出版丈夫的诗集,娜杰日达使作为诗人的曼德施塔姆得以最后完整。而出版自己的回忆录,最终得以让她从丈夫的影子中摆脱出来,“我有权报出自己的姓名,有权解释我是谁,我在思考什么问题”。 还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这是一本增订再出版的书,虽然不能完全算2013年出版的新书,但这本书针对的是一直困扰很多人特别是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的问题: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对于这些问题,王明珂先生认为要探讨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 二、阅读中的人文关怀和美学意识比起硬朗的人文社科图书,生活文艺类图书就既美又温情: 任大刚先生讲《繁花》之吸引人处,不是情节,也不是人物。而是读《繁花》,犹如菜场老爷叔泡着一壶茶,坐在弄堂门口,絮絮叨叨地用上海方言,讲着这一片居民区四十多年来的蜚短流长。老爷叔向围坐的听众展示的画卷,迥异于一些旅居上海的作家想象的十里洋场,不同于本土作家笔下的旧时光,与衡山路的灯红酒绿也没有多大关系,它就是实实在在的、里弄里的老上海新生活。这种贴近口耳之间的展示,端赖作家娴熟自如的方言运用。很难想象,如果作家再将它“翻译”成“普通话”版,这部小说的魅力是否依旧。可以说,至少在这部小说中,方言运用具有本体论地位,人物也好,情节也好,不过是“用”,是展示方言魅力的工具。这便是“上海腔调”,当某天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时,这“上海腔调”也便成了记忆…… 《犬的记忆》是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的摄影随笔集,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质,并收有其精选的68幅照片。作者用粗朴原始的黑白照片,用质朴、平静和深情的文字,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苍凉。森山的影像里总是弥漫着阔别已久和跟残破有关的情绪这些脏成一摊的黑白影像中,可以闭上眼睛去看世界,不是很需要凝思,就能感受到我们人类自己当下的作为和景象。这或许就是“犬的记忆”之所在,日式审美的精髓。 当后来的“漫画大王”丁午来到河南黄湖五七干校时,他38岁,他的女儿小艾8岁,留守北京。从1969到1972年,这4年的时间里,丁午给小艾写了61封信,每封信都配上插图,计有277面,这些信大都以“亲爱的小艾”开头,以“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结束。这批快半个多世纪前的信件,历劫不灭,整理出版为《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这是一位真实的父亲,毫不讳言对子女的爱。他所饱含深情描绘的乡下物事,对女儿的思念,都毫不做作,是那么的直接、自然,出自肺腑,是那个在我们的认知里充满了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时代里最痛快的心灵表达,直到今天读来都令人动容和感动。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份心路历程,同样是真实而值得珍视的。 同样另一本美到让人落泪的《平如美棠: 我俩的故事》是丈夫追忆逝去的妻子,当然也是在追忆逝去的岁月。于是平如将点点滴滴,尽数回忆,写下来、画下来。这就是私创作,完全不顾及外界的、自我的创作方式。也许是为了记录青春,也许是为了记录生活,或者自己的爱人,自己的感受,就拿起了纸笔、打开了电脑、举起了相机,开始描述最为原始的、淳朴的生活。它的内容只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他的创作者也只能是自己,如果假以他人之手,肯定有这样与那样的走样,而自己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才是最接近真实的。正是因为真实,因为温情,所以和《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一样,成为推荐的好书。 “现在,还有人读诗吗?”这个问题曾是某杂志的封面主题,《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的当选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是的,我们还读诗。这是欣赏美的一种方式。作为二十世纪波兰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诗人,辛波斯卡总是与傲慢和雄辩无缘,有时候,甚至会给人以柔弱的感觉。然而,在这柔弱之中,她倾注了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大限度的爱。她并不钟情于政治,也不关注热门的宏大主题,她专注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事物。同样在诗集中,诗人用机智、迷人的声音与语调,诉说了对家人的怀念与赞美、对世间种种生活的爱、对消逝的时间与国度的迷恋、对日常和万物的诗意描摹,隐隐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这便是辛波斯卡的迷人之处。 三、资讯时代电子阅读的方向2013年上架电子书的销售,其内容特点是非常明确的,当然这也和出版社对图书本身是否电子化有很大关系,像商务、三联、中华书局,以及后起之秀理想国,他们的图书电子化的非常少,而中信出版社则几乎所有品类的图书都电子化了,因此在电子书的销售排行榜中,一多半的书都是中信的,像《论中国》这类世界名人写的热点话题书,其阅读者众; 其二,因此在有效的资源下,电子书在以下几大类的表现非常突出:财经类、互联网经济、两性类、生活类、散文随笔类等等,当然还有最不容忽视的网络小说,这类阅读的特点是轻松、快捷、资讯、即读即弃,如《失控: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看见》等; 其三,跟影视结合的小说,一部热卖叫好的电影也能带动图书的销售,如《了不起的盖茨比》; 其四,少部分经典著作销售很好,以《一九八四》《简爱》等为代表的经典之作; 其五,是历史通识类著作,如《夹边沟记事》; 其六,畅销书作者的书作为电子书,也是非常受读者欢迎的,如《观念的水位》《活着活着就老了》等。 电子畅销书的评选,目的是提倡多种阅读,没有人必然迷恋电视剧,也没有人必然迷恋网络游戏,更多的阅读选择,或者能改变国人读书较少这一特色。 |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网站所有源码和软件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123456@qq.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