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我来到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街道高卡村担任村书记助理。土地是滋养我们的根,重新回到农村,这份既熟悉又亲切的感觉萦绕心尖,激动的是我终于可以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了,担心的是自己粗浅的社会经验。

刘刚(红背心者)与村民聊天 (黔西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来到高卡,和村民共同面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复400多米长的产业便道。这条便道连接着1到5组185户村民近60亩坡地,对以农业为主的高卡村来说意义重大。每到雨季,雨水冲刷后路面不再平整,留下沟沟壑壑,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
去年2月,在我的提议下,村里组织对这条产业便道进行全面测算评估,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到了部分资金。和同村干部一同计算修复成本后,我傻眼了,在不考虑人工和机械成本的情况下,仍然有1.2万元的资金缺口。
“实在不行,我们就发动群众一起干。”正当大家为这笔钱焦头烂额时,驻村第一书记吴贵阳一句话点醒了大家。结合在群众会上的“金点子”,我们分头发动群众,用村民投工投劳来压缩成本。
说干就干,我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一开始,因为缺乏群众工作经验,我总是说不清楚,往往一进门就碰一鼻子灰。其他村干部听说了,告诉我:“你说话不能总是带着学生气,接地气、带温度的话村民才听得懂,他们才会信任你、支持你。”在后续的动员工作中,我调整了说话方式,与群众交流也越来越顺畅。在年逾花甲的王大爷家里,大爷说:“我家虽然没有土地,但以前集体的事,大家都要参与,现在也不例外,趁我还能动,也要出一份力。”后来的工作中,群众递给的茶我便多喝一口,在群众家里坐着便多和他们多唠一会,群众家里有什么事就多留心一下,久而久之,和村民越走越近,许多本不属于这几个组的村民也参与到道路修复中。
开工当日,在干部群众的吆喝声、妯娌的说笑声、孩子的打闹声、农具的咔嚓声、挖机的隆隆声中,产业便道修复工作开始了。大家干劲十足,气氛热烈温暖,我扛起工具,同大家一起给便道铺水泥,累了渴了,就和村民们蹲在路边喝喝茶、聊聊天,在共同劳作休息中,我和村民的心越来越近。原先他们喊我“小刘”,现在喊“小刚”,听着可亲啦。
以后,穿行在村组小巷间,总有认识的叔伯阿姨邀请我到家里坐坐。慢慢地,我认识到,一声声“小刚,到家里坐坐嘛”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认可。在村工作这段时间,学到的感受到的远远超出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面对群众少讲高高在上的“书生话”“意气话”,多讲群众听得懂的“冒热气”“接地气”的话,真正做到不把群众当外人,他们能看出你没有架子,能看出你是真心来服务的。